浙江在线06月09日讯
【创新关键词】市校合作
一方是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高等学府,另一方是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双方走到一起,进行了长期的、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了双赢合作。这就是浙江大学和湖州市的创新实践。
2006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和湖州市正式签约,决定举全校之力、全市之力,将浙江大学强大的人才、技术优势和湖州良好的“三农”工作基础与资源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将湖州建成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
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主要内容是在湖州全面实施“1381行动计划”,即双方共建一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推进“百项以上重大项目”。
3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湖州市探索建立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就业、农村改革,被专家和媒体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市校合作在湖州构建了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浙大(长兴)农业科学试验站等一批重大平台,实施合作项目497项、总投资约48亿元,已完成150项、完成投资约16亿元。市校合作共建有力地加快了湖州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连续3年,湖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均超过了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比已达到2.01∶1。
【专家点评】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新农村课题组组长、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市校双方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地方和高校的资源,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配置和利用。同时,双方都从中获得了发展机遇。这种新探索、新实践,开辟了我国地方与高校合作的新局面。不仅具有本地特色,而且对推动全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受益者感言】湖州紫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谈金毛:通过与浙大合作发展现代农业,从浙江大学引进玉米新品种并依托先进技术进行种植、生产,不仅产量比普通玉米高,而且效益高出好几倍,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也促进了企业发展。目前,我们已形成了全省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