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2003年,浙江省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为100个欠发达乡镇送去了科技致富的“种子”——科技特派员,从此广受农民欢迎。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门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的相关政策,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列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主要指标之一。
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我省建立到2008年,已有5856人次科技特派员先后入驻全省1279个乡镇,其中省派1793名,占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近三分之一。
一个个科技特派员,犹如一颗颗科技火种,在浙江大地渐成燎原之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方式也因为先进科技的传播而改变。
农民的“科技财神”
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过去的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它把各种生产要素植入农村,通过技术服务、项目实施、带动经济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体制和机制上的突破。
我省自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创造了“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等各种服务模式,从技术服务到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帮助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农民亲切地称科技特派员是“科技财神”。
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的骆耀平帮助苍南县五凤乡创立了“五凤香茗”茶叶品牌,茶叶价格从原来每公斤5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元至400元,农民人均收入因此翻了一番。
浙江大学驻景宁英川镇科技特派员张放,帮助当地引进和推广种植、养殖新品种25个,创办农业龙头企业1家,建立示范基地5500亩,使农民连年增收。
科技特派员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规模和层次。淳安县原来没有桑枝条栽培黑木耳产业,在杭州市农科院蔬菜所菌种站科技特派员袁卫东等推广下,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成果,迅速成为当地新兴产业,2008年全县产量达到800万袋,新增产值2000多万元。
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出击”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农民技术需求的变化,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近年来也进行了创新。从一乡一名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服务到团队式下派,科技特派员的队伍日益壮大。原先“单兵作战”的科技特派员开始“抱团出击”,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浙江大学等19个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龙泉市等19个县(市、区)结对;省农科院等28个涉农高校、科研院所120个团队与淳安等72个县(市、区)结对,为57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服务。
浙江林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在竹材深度开发上进行集体攻关,开发成功竹炭吸附材料、竹炭草坪改良剂、竹醋液土壤改良剂等新产品,使丽水竹产业每亩产出从170元提高到360元。浙江大学教授张士良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优势,在仙居县湫山乡建立了550亩示范基地,引进果树、蔬菜、牧草等新品种20多个,形成了果树—牧草—畜禽—果树和猪粪养殖蚯蚓、蚯蚓喂石蛙、蚯蚓粪养果树的农业生态模式,带动农民500多户,年增收100多万元。
当前,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科技特派员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工业企业。浙江大学从去年开始,派出了21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分赴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10多个行业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
探索多种激励机制
让科技特派员留下来,成为广大农民的期望。
为了探索科技特派员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放心,我省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把科技特派员的利益与当地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
在我省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中,80%连任2年以上。省中药研究所俞旭平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一呆就是6年多。在那里,他带领农民种植栀子,引进桐乡杭白菊,培育了1.31万亩规模的中药材产业,去年总收入2360万元,使该镇成为全省闻名的“浙西中药重镇”。
省林学院的谢云于2005年下派到青田县季宅乡,第二年便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21位农民合作成立了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虽然今年已有另外的科技特派员接替她,但合作将延续下去。
目前科技特派员已在全省创建了432家农业科技企业、502个利益共同体、62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86个民办科研所、106万亩科技示范基地、4万多户科技示范大户。他们,被农民称作“不走的科技特派员”。
得到各界大力支持
科技特派员长期在基层创业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省、市、县(市、区)各级财政均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专项资金,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和省农办联合出台了《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5亿元,用于科技特派员项目建设、农民培训、示范推广、购买人身保险、补贴下乡路费等。
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也给予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极大的支持,几年来累计投入农业科技贷款达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