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热日渐流行,名人出书更是屡见不鲜。在海盐澉浦,一位95岁高龄的农民也赶起了时髦,写了一本8万字的自传——《一个世纪的漫漫长路》。据了解,该书没有公开出版,但老人委托浙江大学出版社印刷厂印了500本,当做自己的“补药”。记者跟这位老人面对面,感受他那漫长又曲折的人生。
8万字的自传问世
家住海盐县澉浦镇澉北村的吴志伟老人今年95岁,曾经当过鞋匠。老人身体健朗,儿孙满堂,如今膝下有孙辈9人,曾孙辈10人,四世同堂,家业兴旺。
“年纪大了,会忍不住想起以前的事!”老人说,自己一有空闲就会凭借自己的记忆写点材料,回忆一段,写一段。前些年,老人先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出了好几万字的初稿。“但我写得很凌乱,想到一段是一段,不能连起来!”
2007年,已经退休了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回家吃年夜饭时,知道了老人的心事,就欣然答应了帮老人整理初稿。之后,女儿和女婿前后又断断续续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功德圆满,装订成册。在2009年春节时,老人总共8万字的自传终于问世了。
“对我来说,这本书比任何补药都要补,比任何贵重的东西还要贵重!”自传成书,老人兴奋不已,“我要把这书当作礼品转送给亲朋好友和后辈,世世代代传给后人。”
曾是有名的皮鞋匠
翻开老人的自传,一个个小故事,一段段特殊的经历,汇聚成了一条漫长人生路。老人有过三个名字。奶名叫吴田余,是做鞋匠的父亲起的。到了12岁那年,生了场大病后,老人机缘巧合拜了关帝爷为过房爷,求签得名,签上刻着“关文”两字,遂改名叫吴关文。“直到现在,嘉兴做皮鞋的同行师傅都叫我关文师傅!”1944年老人自己改了名字,就是现在的吴志伟。
老人告诉记者,1940年春节后,他开始在嘉兴的天发祥鞋店做工。在天发祥,结合当年所学,加上自己摸索,吴志伟的做鞋技术越来越好,成了一个技术全面的全能工。“天发祥老板让我做了鞋店的作头师傅(鞋匠的领头人),在整个杭嘉湖皮鞋行业,我的名声和号召力在当年都是响当当的。”
1944年端午节,经过准备,老人自己租下了嘉兴市建国路66号店面,开出了自己的伟成皮鞋店。
对日寇残暴
刻骨铭心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老人只读过两三年私塾,怎么会想到写自传?
“我这一生的艰难困苦、颠沛流离,是一般年轻人不易理解也是难以理解的。早在20多年以前,就想把我一生的生活经历用笔记录下来。”老人想用自己的经历,还原那个时候的困苦生活,让更多的年轻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老人的书中,很大一部分篇幅记录当年日寇侵略时,他辗转各地的逃难史。当年日寇从金山卫登陆,战火烧到了杭嘉湖一带。这时吴志伟在湖州的明星鞋店做鞋匠师傅。日机狂轰滥炸,民不聊生,他失去了工作,跟着逃亡杭州方向的难民,到了澉浦家里。“逃离湖州后,经过德清、杭州、临平、海宁、海盐,我一共走了44天,饥饿、疲劳、受累,可谓绝处逢生。”
1939年农历七月,日军打进澉浦,老人亲眼看着自家的房子被日本人烧了,只能流落在亲戚家。那时要从澉浦出去闯荡养家,只有划船到上海。惊涛骇浪,加上日本人的炮弹,他随时都可能葬身水里。吴志伟摇了两天船,终于安全到达上海,在熟人的介绍下在皮鞋店干起了老本行。
100岁时
去杭州坐地铁
95岁的老人身体健朗,思维清晰,每天生活全部都是自理。说到自己的养生之道,老人说:多走路,心放平。
老人生活非常有规律,基本上每天早上6点起床,花45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走3公里路去澉浦镇上,进茶馆“灵市面”,还会到澉浦当地的福利会看一会儿报纸。老人非常关心和喜欢时政,《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是他必看的报纸。到了晚上,看完《新闻联播》,老人才会睡觉。
“现在后辈这么出息,我每每告诉自己,你已经非常有福气了!”老人心态平和,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生活中遇到类似争端的事,他情愿自己吃亏也要先退一步。
1994年,老人庆贺自己80岁生日时,希望自己活到90岁。2004年,庆贺90岁生日时,他希望走上杭州湾跨海大桥,并且看到奥运会召开。
如今,这些心愿都已实现,老人的下一个心愿,是活到100岁,去杭州坐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