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御街、运河工业三馆、大兜路历史街区 吸引老杭州

2009年10月0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昨天下午的杭州南宋御街。魏志阳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10月08日讯 号称最长的黄金周已近尾声,外地游客陆续踏上了归程。送走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加上天气晴好,假期的最后两天成了杭州老百姓出游的最佳时机。这家门口的风景,怎么看怎么美。

  西湖景区自然不消说,从来都是杭州人的宝贝。但今年杭州人有了新的去处,国庆前新开放的南宋御街,刀剑剪、伞和扇三大博物馆,还有香积寺和大兜路历史街区,汇聚了许多新老杭州人。确实,身为杭州人,怎么可以不了解这个城市曾经的历史面貌和如今的点滴变化?

  老杭州骑行中山路

  要拍遍御街风情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中山路则可以说是系在杭州腰上的一条玉带。杭州人,对这条路有着太多割不断的感情。

  改造一新的南宋御街中山路,一步一景。在靠近平海路的中山中路上,分布着一组“百工百业”人物雕像,它们介绍的是清末民国初中山路上的各种买卖场景。

  在这组雕像旁,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下车举起了相机,尼康D200,对着雕像“咔嚓咔嚓”,煞是专业。

  老人叫陈焕明,69岁的他算得上是半专业的摄影爱好者。老人说,他打算骑着电动车,从中山北路北端的天水桥开始,一路骑一路拍,把中山路上的新老景色一一收入相机中,制作成一组中山路“南宋御街”专辑。

  “百工百业的人物雕塑、杭州汪家32人合影雕像‘四世同堂’、鼓楼旁嵌着老式自行车、木楼梯、老电表等老物件的四方墙,这些都是中山路上的亮点,我要把这组照片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知道杭州的这条御街。”

  老人说,早几天前他就先来探过路,不过那天正好是阴天,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不佳,昨天赶上了这么好的天气,加上游人大多已经离开杭州,取景更方便。

  “来杭州41年了,算起来也是个地道的老杭州啦。”看着眼前改造一新的中山路,老人感慨万千。“解放前中山路就是一条商业街,解放后到文革这段时间,商业街成了居民街,路边的商店都成了住家,路边的房子也日渐破落。现在改造后的中山路焕然一新,老房子修旧如旧,老街既恢复了原来的商业气息,更多了一份文化的味道,觉得离咱们老百姓很近,很市井,很生活。”

  逛逛老街,看看新貌,买点孔凤春的雪花膏、九芝斋的榨菜月饼。也许就是这份浓浓的杭州味,中山路“南宋御街”不仅吸引着外地游客,更让许多老杭州们流连。在中山南路,一个名叫“记忆上城”的图片吸引了许多老杭州们驻足。 “看,奶奶小时候就住这儿呢。”65岁的范奶奶抱着小孙女说,“我小时候就住在高银街附近,没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

  图片展的负责人之一,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仲向平算起来也是个老杭州,从小在中山路附近长大,在杭州生活了50多年,对杭州同样有着一份深深的情怀。

  仲向平编写的《走读中山路》一书,已在9月30日正式出版发行。“或许,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中山路导游手册吧。”

  仲向平说,中山路就像一条幽深的历史隧道,上接吴越、南宋,下通民国、新世纪。“中山路从六部桥到鼓楼,以南宋御街为主;中山路由鼓楼往北至官巷口,这一段路充斥着浓浓的民国味,路边林立着各式西洋式建筑;而由官巷口再往北,满眼看到的就是高楼大厦、时尚达人,这里就完全是现代化的感觉。我想老杭州都有同样的感觉吧:从中山路由南向北走上一回,仿佛就看到了杭州的前世今生,特别有味道。”

  杭州老底子的东西,看着亲切

  运河工业三馆每天游人2万多

  在拱宸桥西,9月29日开馆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这运河工业三馆,国庆长假前6天每天的客流量达2.5万多人次。从昨天起,由于外地游客少了,客流量减到了2万左右,来捧场的大部分是杭州本地人。

  很多人都是扶老携幼的一大家子一起出动,还有不少是几个家庭临时拼成的“观光团”,飘进耳朵里的都是杭州话,就连在休息区,手里捧着的也都是家里带来的茶杯。

  6岁的俞方华和5岁的徐睿手牵手一起走进博物馆大门,同行的人有他们的妈妈,以及徐睿的外婆。“我们是好朋友,爸爸工作忙也不要紧,我们在一起玩就好。”徐睿奶声奶气地说,在一旁的妈妈黄研笑出声来解释:“我们两个妈妈是夜校的同学,也是好朋友,又是差不多时间怀孕,所以两个孩子从小就一起玩。这次我们提前约好国庆带孩子来新开的博物馆转转,前几天怕外地游客多,没敢来。”

  为了和小姐姐一同来博物馆,住在景芳的徐睿早上6点就起床了,一个上午玩下来,小男孩一点都没觉得饿,整个人都挺兴奋,人都在剑的展厅里了,还不忘和小姐姐讨论一下刚看完的扇子:“你喜欢有山水的扇子吗?我最喜欢那个扇子,是上面有个穿红衣服的美女的。”

  在二楼的刀具展示区,记者遇到了3位手挽手的老人,她们是多年的好姐妹,平常都是一起出去玩的,这次特意来看看这个新景点,因为怕被人潮冲散了,才手挽着手。73岁的周东瑛告诉记者:“这个博物馆是杭州的新景点。这些刀啊,剑啊,剪刀啊,我们老底子都有的,现在看到特别亲切。”

  游客的热情让工作人员欢喜,但是颇受欢迎的互动装置有些不堪重负,不少装置都陆续坏了。为此,两位负责器械维护的工作人员成了全馆最忙的人,忙得脚不沾地,常常好几个地方同时在求援。

  刀剪剑馆内二楼的击剑游戏互动区,由于小朋友特别爱玩,操控的鼠标在争抢中被摔坏了;刀剑互动区的剑柄由于操作方法不当,剑和剑柄分家了;油纸伞构件装置区的操作杆,被一些孩子当成游戏键,也坏了……工作人员一边掰着手指数,一边摇头,不少想玩的孩子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无法亲身体验了。

  “运河第一香”人气高涨

  曾经的老居民回来看看

  古时,杭嘉湖一带的香客划着小船,抬脚就能到杭州城北运河边的香积寺烧香拜佛,然后才去昭庆寺、灵隐寺。如今,有“运河第一香”之称的香积寺已重建,国庆对游客开放。

  昨天,记者来到大兜路历史街区和香积寺,不少杭州市民抓着长假的尾巴,到新景点一睹为快。

  81岁的陈超老人,退休前是一名副教授。昨天下午,他在保姆的陪同下,坐着轮椅赶来参观。“这座寺院,是我以前一位学生设计的,我来看看他设计得怎么样,回去和他交流交流。”老教授的口气里,充满了自豪。

  “上次来这里玩,是上世纪50年代。”家住众安桥的吴大伯也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来了。吴大伯说,看惯了西湖,总要看点不一样的。大兜路和香积寺的变化,让他大为惊叹。

  今年53岁的李女士,现住杭州清河坊。1983年,她是城北杭州链条厂的一名工人,家就在工厂附近,几乎天天都能看到香积寺的残塔。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搬家了。昨天,她带着83岁的妈妈沈玉梅,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故地重游,让老母亲看看这里的变化,也和小辈们说说曾在这里发生的往事。

  “虽然这里已经完全变样了,可是站在大兜路上,我马上就想起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一幕幕跟放电影似的。不管怎么说,时代在进步,这里也是越变越好了。”李女士说。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 丁晓虹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