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楠来说,东站是他和奶奶之间联络感情的纽带。 本报记者 董旭明 黄葆青 摄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今天,杭州汽车东站往嘉兴、湖州地区的27条班线370班次搬往九堡。这是汽车东站整体搬迁的开始。
昨天中午,汽车东站大门西边小快餐店里,10多个旅客正在解决他们的午餐。坐在收银台前的老袁心情有些复杂:他在这个快餐小店里工作10年了,靠东站给他带来生意改变生活,也带来南来北往的朋友。
搬迁的消息,让包括老袁在内的很多人心生感慨:曾经是“华东第一站”的汽车东站,在过去的近20年时光里,运送的旅客不计其数。更有一大帮人,因为它的成长兴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们走进了“老袁们”,从他们的讲述和回忆里,聆听着一些不舍的、爱恨交织的情绪,感受着汽车东站曾经给我们生活的城市带来的改变和贡献。
报摊摊主杜凤丽:
东站帮我带大了儿子
54岁的杜凤丽,38岁那年离婚,独自带着儿子。44岁那年下岗的第二天,就到汽车东站旁边摆了个小摊,专卖报纸和地图,每个月能赚1500块钱。到昨天,已经整整10年了。
东站要搬的消息,杜凤丽一直不敢相信。“真的要搬了吗?”杜凤丽不止一遍地问记者,得知确定要搬的时候,她又问“一定要全部都搬吗?”除了考虑到自己的生存问题,杜凤丽还舍不得整整十年来,在这里结识的朋友。
10年前刚来这儿卖报纸的时候,杜凤丽还没有现在这个报摊。“那时报纸都是拿在手上卖的,东站发出的车子倒是很多的,像温州车,往南片的车要来这里坐,有好多班车是在站外发车,我还能到车上去卖报纸,东站旁边也没这么多的商店。”
杜凤丽说,她每天5点多起床,从三塘小区出发,骑半小时电动车到汽车东站附近拿好报纸后,先给东升和东站两个小商品市场的摊主送报纸。8点钟,她的报摊准时开张,生意好时能卖出100份。
有人来问路,杜凤丽熟练地报出了几趟公交车的名字。10年呆下来,几乎所有经过东站的公交车的站点她都能背出来:“生意是靠旅客带来的,所以也要对旅客好。他们有需要,我都会帮的。”
看着来来往往的熟悉面孔,杜凤丽有些伤感。她说,九堡那么远,她是不会跟着车站一起过去的,她现在就希望东站慢慢搬:“最好再给我一两年的时间,我想再多赚点钱,给儿子讨个老婆,那么我作为母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小商品经营户郭贤斌:
1400元在东站小商品市场起家
仙居人郭贤斌在汽车东站小商品市场有着好几个摊位,经营体育用品。现在杭州有两套房,一辆车,算得上是小富了。
1993年,30出头的郭贤斌遭遇人生创业的第一次失败。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妹妹把他带到了汽车东站。
“那时候,汽车东站刚运营不久,人气都没聚起来。旁边也没有立交桥,艮山西路又小又窄,都是泥路。我带着仅剩的1400多元和老婆来到了这里。”
郭贤斌用这笔钱在汽车东站小商品市场交了押金,租下了一个摊位。“小商品市场也是办起来不久,不像现在这样好几层的,只有一层,是个大棚子,夏天很闷,打赤膊还拼命出汗。摊位不要钱,每个月只要交26块的管理费。”
郭贤斌重新起家,选择的小商品是小孩子用的手帕。那时候,杭州往来省内各地的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我们去义乌进货,只有半夜3趟车可以坐,当时高速也没通,晚上赶夜车的都是做生意的。半夜3点坐上车,要四五个小时才到义乌。”
但是,车站带来了南来北往的旅客,也给郭贤斌他们带来了生意和各种信息。
随着汽车东站人气渐深,郭贤斌他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好。1996年的时候,他的资金已经达到了30万。而汽车东站小商品市场里,大量的义乌人、温州人也开始了他们的创富之路。
“我们从心底里感谢汽车东站。它让我们很多人都走上了小康的生活。”郭贤斌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物流公司还没成型,郭贤斌他们行走江湖进货出货都靠汽车东站。“那个时候,大巴车上都有好几层行李架,我们进货都靠这些行李架。”
大约2001年的时候,汽车东站渐渐显露出了疲态,一到节假日,堵车越来越严重。“我们有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可以说和车站之前那种唇齿相依的感觉渐渐淡了。”相反,因为交通不堪重负,郭贤斌他们的生意反而受到了影响。
东站搬迁的消息,在郭贤斌看来并不是坏事:“确实该搬了,这地方太挤了。”
常往返东站的乘客陈楠:
奶奶总盼着“东站大巴”送我回家
汽车东站候车室里,陈楠和妻子聊着天,等着去平湖的大巴到站。杭州到平湖这条线,陈楠坐了10多年了,一个月就要坐一回,因为这里连着亲情,他要回去看奶奶。
陈楠的父亲是知青,年轻的时候从平湖去了东北,在那里成家立业。7岁那年,父亲把陈楠送到奶奶家呆了一年,给陈楠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还有奶奶对他的爱。
1996年,陈楠到杭州上大学。“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到东站坐车往奶奶家跑。老人家一段时间见不到,也会打电话催我过去。”他说,每次一到东站,心就已经飞到奶奶家了。
来往的次数多了,东站似乎成了他和奶奶联络感情的纽带。“虽然现在也买得起车了,可还是习惯到这里来坐车。”
这几年,车子越开越快,东站的“负荷”也越来越重了。“繁华背后有点嘈杂,有点乱,不大符合省会城市的整体形象。”陈楠理解搬迁是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车站搬去九堡后虽然有点远,但这不会成为我去探望奶奶的障碍。”陈楠说。
班车司机朱毅勤:
班次一加再加门口越来越堵
昨天中午12点40分,朱毅勤站在汽车东站的停车场上擦拭着他的大巴,再过10分钟,他又要起程跑路桥了。他是第一批到东站开车的司机,见证了东站发展的历史。
朱毅勤以前开过货车,1989年左右改开客车。他说,东站刚“开张”那会,武林车站还没撤掉。那时,这里还算蛮偏的,虽然也有公交车,但来这里坐车不方便,客流也不多。“路不好走,跑一趟台州来回要两天。”
等全省各地的高速陆续开通,来往各地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东站的发车班次也越来越密集了。“最早跑路桥是一天一个班次,后来增加到两个班次,现在,半个小时就有一班了。”
急剧增加的客流让汽车东站越来越闹猛。人多了,路也堵了,这给司机们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好的时候从这里出城三四分钟,堵的时候可要等上二十来分钟。”
执勤交警黄永幸:
东站越发展,我的工作就越忙碌
“忙,真的是忙,在这里上班,都没有家的感觉。”黄永幸说起在汽车东站执勤的感受,万分感慨。
黄永幸在东站维持秩序,一干就是15年。他进中队的时候,东站虽然已经投入使用,但还不是很兴旺,汽车的客流也不大。“那几年,外地货车是允许往这里走的,不过又是拓宽道路,又造立交桥,路不大好走。”黄永幸说,那时晚上车辆很少,白天虽然累,晚上还能正常下班。
他们的工作节奏是随着东站的发展变化的。“来往东站的人多了,这里形成了好几个小商品市场。那些大大小小的货车,一不小心就把路堵得严严实实的。还有进进出出的人,有时候看着真是头痛。”他说,随便哪个口子不通畅了,就有可能引起大堵车。“平时我们安排7个交警和20多个协警还不一定忙得过来,国庆长假,更是要出动近30个交警和40来个协警指挥交通。即便如此,我们早上7点多钟就得上岗,晚上9点多钟才能回家,累得脚都抬不起来了。”
东站搬迁,对黄永幸来说意味着又一次的节奏调整。“东站搬到九堡后,吸引过去的不仅仅是客流,大量的出租车、送货车也会跟过去。”黄永幸说,人流、车流少了,东站附近的交通环境会好起来的。那时,也许他们能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了。
网友热议
“东站搬迁”
网友“Gamespider”:女朋友在天台,本来坐个汽车到东站,然后坐个B支3就可以到我家门口了。现在杭州汽车东站要搬到九堡去了,到时候从九堡坐公交车到滨江这边,就要坐个两三个小时,悲剧啊。
网友“听老林说一句”:搬迁总归是好事吧,但是去客运中心的交通工具应该加强。听说现在有免费接送车,如果免费接送车能多开几个点就好了。
网友“紫水晶”:城市规划的必要,配套慢慢会跟上的。九堡客运站听说造得很现代的,比东站可是要好多了,不搬过去,浪费着也可惜啊。这样一搬,还带动周边的几个市场,要不然,那几个市场真的才是要哭了。
网友“小鼻子”:搬得是不是早了点,地铁还没有通啊。.
网友“加饭”:早就好搬了,我最讨厌去东站坐大巴了,那个脏啊乱啊挤啊!
网友“渔人码头”:风水轮流转,九堡的人们要开始发财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