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历年来的毕业照被做成了一面喜墙
和其他高中一样,开学的一面面白墙到期末肯定成了一面脏墙。校庆日,这面墙成了“行为艺术品”,用有机玻璃装裱起来。校长张浩说:“我想把这个脚印保存下来,给同学们的‘文明进程’作一点提醒。”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一水的绿——从浅绿、黄绿到翠绿、深绿……今天,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下文简称附中)在满坡的青葱色中迎来建校八十年。
昨晚,记者在附中(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校园看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白头校友和年轻的小后生,成了跨越时空的“同桌的你”,都是青葱色里十六岁的翩翩少年。
1929年,学院由原来的国立艺术院的大学体制转为艺专的三年专科体制,学制太短,现代教育的优势难显,正是此时诞生的高中部,将学制向前延伸。这无疑是一种拯救,一种关于现代艺术教育得以延续、其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和系统化得以认同的拯救。1954年,附中重建,那时入学的附中学子,后来成了中国美院改革开放时期的一批教学和创作的骨干队伍。董希文、吴冠中、赵无极、吴山明、罗工柳……一个个附中人,每个显赫的名字,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经典。
今天我们都是青葱的十六岁
16岁的吴冠中:不顾一切,一定要学美术
(远在北京,已90岁高龄的吴冠中先生通过录像向母校祝贺生日——)
1935年,我16岁时在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读书,暑期军训时认识了国立杭州艺专的朱德群,改变了我的命运。他陪我参观艺专后,我大吃一惊。那些老师、同学的作品陈列出来,油画、水墨、素描,哎呀,美的力量太大了!朱德群看我这样,就说:“你以后要学美术。”可以说我有一种盲目的爱,不顾一切,一定要学美术。
中学阶段很重要,老师要保护学生的情感,要重视基础,要创作感人的作品,如果不是真正有感情就别学画了,做别的事也对社会有贡献。
同学们到附中学习,关键是想学什么东西,是为了提高感情提高素质,把底子打好,不要忘记人的情感,永远抓住人的情感。
16岁的吴山明:得益于精英教育
1955年报考附中的时候,我只会乱涂乱画,但跟我一起考的很多学生那时候就能画得很像样了。但最后我凭这乱涂乱画考取了,老师说,他们招考看的是学生的潜力。
我们很幸福,很得宠,师生关系特别融洽。老师很年轻,但他们教学很严格,美术界现在的很多优秀人才都是他们一手培养的。我们班当时只有20个学生,附中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我们一进学校,老师们就告诉我们:“将来你们是要做大画家的。”我们都把这话听进去了,我们这一级学生毕业后很活跃,曾经有一段时间,美院版画、国画、油画的系主任都是附中人。
16岁的徐军、童胜华:停课又复课
我们夫妻俩1965年进的附中,那时候社会风气非常好,班里的学生不是革命干部子弟就是工农子弟,全是又红又专的学生。大家带着对艺术的向往,努力学习憧憬未来。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966年,我们都卷入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我们一画画,就会被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附中停课了。就这么闹了两年的革命,1968年的时候,附中复课,但闹革命的任务还是在,我们到了1970年才毕业。一工作,从事美术工作,我们这届学生就明显感到专业知识不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通过读夜大、参加培训或者自学的方式补充知识。
16岁的张浩:全国考生奔附中
(美院附中校长张浩教授1962年出生在天津,他的高中是在河北念的,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直在美院读大学,后来到附中教书、生活)
在美术界里要成名成家真不容易,我看见的附中孩子,永远是16岁,几十年后的大家,就在他们里头。
附中的所有孩子,都是冲着全世界顶尖的美术院校去的。近年来,每届100%升入各类美术院校,其中70%考取中国美术学院。早年学校对报考附中的学生没有作年龄上的限制,总是有“一把年纪”的学生冲进来,无奈学校后来定下规矩:过18岁者,就不收进门了。
为什么同学们年复一年一心要考附中?是种情结吧。就像我,16岁时没考上,就把自己的后半生留在这里了。
附中八十周年校庆,其中一件很重要的礼物,是54级~65级的毕业生制作出版的11本回忆录。前后召开了七次协商会议。维系大家热情的,是这个叫附中情结的东西。
立志于创造的使命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教授
附中的周遭历来带着少年嬉戏和遥想的诗意。这种湖山的诗意成为一代代附中同学一生的望境,带给大家永难忘却的记忆。与学院紧密相连的使命感,湖山的诗意,家园的根性,这些都是我们附中的特性。这些特性就如这绿色的旗帜,穿透整个校园,成为学院的一部分。附中的同学们,你们会为此感到珍惜和自豪吗?
古人说: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让附中始终与大学建在一起,与大学相依,就是要让附中同学了解大学的精神,熟悉大学的气息,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心胸宽广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就是要以大学“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正大光明气象来影响附中同学,专心于学的功夫,立志于创造的使命。
附中不同于一般的以高考为己任的职高学校,附中同学也不同于一般的职高同学。在你们身上维系着附中与学院的血缘关系,在你们身上潜埋着一种深远的血脉,在你们身上蕴藏着一种艺术特有的传承与理想,希望大家在青山的怀抱中,在大学的襁褓中,珍惜附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