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
“多亏了粮食担保贷款,让我可以放手规模种植。”10月14日,衢江区莲花镇种粮大户毛金岳为晚稻收割做准备。他说,上半年有粮贷担保金担保,向信用社贷款30万元,种粮面积扩大到500多亩。“规模化、专业化种粮赚钱多,今年早稻已获纯收入12万元,加上晚稻、稻田养鸭的收入,预计全年有22万元。”
作为农业大市,衢州是省里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成立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的基础上,2006年,我市在全省首建粮食贷款担保资金制度,把政府支农资金等筹集到的款项,存入到农村合作银行,为会员种粮大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贷款额度按粮贷担保金实际到位数的1:5比例放大,利率按基准利率下浮10%。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粮食生产逐步向种粮大户集中,由于种粮面积扩大、投入增加,种粮大户缺贷款抵押物,产生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毛元禄介绍,设立粮贷担保金,一方面让金融部门放心放贷,另一方面化解粮农贷款难问题,提高种粮积极性,促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莲花镇犁头山村种粮大户吴金有今年承包了1050亩田种稻。粮贷担保金作担保,他向信用社贷款30万元用于生产投入,不仅实现规模经营,还买来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生产过程全部实行机械化。“以前最起码需要贷款额的三分之一的现金存单作抵押,如今免除了这些手续。”吴金有介绍,粮贷担保金制度提供便捷、数额较大的贷款担保服务,为他拓展了发展空间。今年,他家光早稻产量360多吨,获纯利润20多万元。目前,仅犁头山村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20多户,种植面积近1700亩。
“实施粮贷担保金制度,不仅解决了种粮大户贷款难问题,而且‘四两拨千斤’放大支农资金效应。”毛元禄说,粮贷担保金规模可大可小,滚动周转使用,已累计发放贷款406户(次),贷款金额3600多万元,平均户(次)贷款20多万元,最高的90多万元。目前,粮贷担保金制度在全省得到推广。(记者赖国洪)
短评
制度出活路
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农民增收。我市在全省首个建立粮贷担保金制度的实践,可谓为发展粮食生产探索了新路子,抓住了发展瓶颈,抓住了关键。这表明,面对困难,唯有探索新机制新制度,方能有效解决问题。
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是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产业化的必经之路。然而,种粮大户在发展过程中因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建立粮贷担保金制度,有效解决了生产资金问题,并充分放大各级支农资金的作用,为各类专业合作社建立担保贷款制度,提供了借鉴经验。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今后多探索、多出这类成功经验,为我市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