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仪式现场,年轻窑工在搬砖坯。王建超 摄
浙江日报嘉善10月26日电 今天上午,在千窑瓦都——嘉善干窑镇一座百年老窑前举行了一场窑俗仪式表演,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点火仪式还原了古窑的生产场景,让许多观众领略了窑文化的独特魅力。
“敬窑神、祭六眼”点火仪式在沈家窑前举行,该窑建于清代,2005年作为“活”遗址被命名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窑工烧窑前都要敬窑神鲁班,仪式结束后才点火,窑工们认为‘六眼’通,窑才能烧好。”干窑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沈家窑)厂长沈刚说。
仪式开始,几名窑工搬来几块土坯垒成方桌,然后等德高望重的老窑工供上鲁班雕像。“请窑神!”随着主祭人一声令下,一名老窑工手捧“窑神”从窑墩里走出,身后两名老窑工则手持“乌泥变宝玉,窑门出黄金”的红色对联。
“供台上一般放一个猪头、一只鸡、一条鱼等供品,俗称‘六眼’。土窑其实也有‘六只眼’——窑门、烟囱、顶部加水处、观火洞和窑底两个洞。”在这些供品中,活蹦乱跳的鱼格外惹眼,现场的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寓意着“活灵活现”。
“六眼通,窑火旺,周时短…….”在叩拜“窑神”时,所有窑工都跟着老窑工念念有词。随后,窑工们齐声喊道:“喝点火酒!”喝过酒,只见烧窑工手持稻草扎成的火把,进窑点火。
除了庄严的点火仪式,窑工们还展示了瓦当制作和京砖坯制作的传统技艺。干窑生产的瓦当图案非常丰富,寓意深邃而广博。嘉善京砖早有盛名,在明清时期曾用于皇宫的建设,后来逐渐走向民间富户。经过取土、制坯、排潮、打紧火、染烟、加水等30多道工序后烧制而成的嘉善京砖质地细腻、乌光发亮,历经多年也不会泛黄,是古建筑修复的最佳材料。
专家认为,嘉善的窑文化保护可以和度假、创意产业等结合起来,紧紧抓住窑文化的时代特色。“与窑业生产相关联的行规、音乐、习俗等,都丰富了嘉善的民俗民间文化,干窑发展窑业所体现出来的传承创新精神非常值得一提。”随着“嘉善京砖制作技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新发现,嘉善县有关部门也在进一步挖掘窑文化上做足文章。
来自上海的游客高云峰兴致勃勃欣赏窑俗仪式表演后,还向老窑工请教烧制京砖的“秘诀”。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看到一些仿古建筑中的京砖非常古朴,没想到是在这样的窑洞里烧制出来的,这里头还有这么多文化内容,希望这样的窑洞不要‘熄火’,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到窑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