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敢为人先草根经济赢得天下
——浙江民营经济60年发展回眸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回眸浙江民营经济60年发展历程,共同见证浙江儿女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走出的一条富民强省之路。
一、浙江民营经济60年发展的历程和主要贡献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以外的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浙江的优势和活力所在。浙江经济60年的巨大变化,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民营经济的先发和壮大。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创业富民史,是一部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创新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私营经济为主到集体经济为主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制定的施政纲领《共同纲领》规定,“国家应在经营范围……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951年底,全省经登记的工商企业有272519家,其中私营企业267291家、合作社4187家,1952年底全省登记的商贩有19.6万户。稳定的社会环境、宽松的经济政策,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不仅自身得到恢复,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几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营经济以个体、私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存在。1956年底,16万各类企业类型中纯国营企业数量占比为3.5%,纯私营的占12%,公私合营、合作经营的占84.5%,38万多个体工商业者也绝大多数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之后,历经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 “文化大革命”三个时期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浙江与全国一样,总的是国有经济比重加大,而民营经济中公有制的集体经济加大,私营经济变小,以至于私营企业基本不再存在。1978年,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占38.6%,非国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1.4%,而非国有制经济中主要是公有制的集体经济,占90.7%,非公有制经济不足10%,1978年末,全省有证个体商贩只剩下2086人。
第二个阶段是个体私营经济先行发展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思想路线的调整和经济建设中心的转移,浙江这个原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投入少、资源小的沿海省份率先改革,民营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在当时方针政策还不明朗、各地还在犹疑不决的时候,浙江各级党委政府顶住压力,在不争论中发展,在发展中突围,放手发动、放胆发展、放水养鱼,放宽政策,放出了一片新天地,形成了浙江的先发优势。国有企业开始实施租赁、承包等民营化改革,乡镇集体企业发展迎来高峰。以温州、义乌为代表的一些地方的城乡居民,开始兴办个体和小型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非国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上升为71.6%,非国有制经济中集体经济为74.2%,个体私营等为上升为25.8%,1991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的2086户猛增至100.26万户,私营企业为9.2万家。第三个阶段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从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走向和框架基本明确,宪法的修改,进一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浙江民营企业有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与社会舆论环境,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一些经过若干年积累的个体私营企业的联合、并购与重组,产生了大批混合所有制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集体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幅度提升。1999年非国有经济占全省GDP的76%,非国有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占50.8%,与1991年相比,个体户增加了64万,增长64%。私营企业增加13.6万,增长12.4倍。浙江个体、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各省市区首位。全国23家上亿元的私营企业,浙江占16家。
第四个阶段是民营经济整体转型升级阶段。本世纪初至今,随着WTO的加入,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原来浙江民营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突出。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了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目标,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浙江民营经济开始了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在增长方式上进一步实现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移。到2008年底,全省注册资本金超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达12.1万家,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500家,私营企业集团1132家。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2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中浙江占23席。全省拥有驰名商标278件,省著名商标1586件,知名商号524个,民营企业均占90%以上。到2009年9月底,全省在册民营企业66.9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3.3%,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98.8万户。
历经60年风雨,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浙江彻底冲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其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一是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三十年来全省生产总值的70%,全省税收的60%,外贸出口的45%,新增就业人口的9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创造的。浙江25个百强县,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二是民营经济孕育了全国最大的创业创富群体。我省已成为全国市场主体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约有44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还有100万浙商在世界各地创业经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他们创造的财富总量,与浙江全年的GDP相仿,相当于分别在省外、国外再造一个浙江。三是民营经济成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先行者和推动者。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造就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形成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共进互荣的良好局面。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居全国第5位,总资产报酬率居全国第1位,净资产利润率居全国第2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3位。国有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1979年-1990年间为15.1%,1991-2007年间为17.2%。四是民营经济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浙江区域制造业的蓬勃兴起,推动了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加快了我省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2007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2%。老乡变老板,集市变城市、农民变居民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的真实写照。五是民营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最大来源。民营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新增就业人员,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78年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由332元增加到22727元,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4%,由165元增加到9258元,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8年和24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与此同时,全省民营企业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和谐生存、诚信建设、赈灾救灾、安置就业等方面充分展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
浙江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可以总结的经验很多,主要得益于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广大经营者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得益于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一是坚持观念创新,政府全力推动,全力催生自然人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各地遵照“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客观经济规律,主动给个私经济“松绑放权”,不等不靠,敢闯敢干,不搞“成份论”,鼓励大胆试,支持大胆闯,率先发展个私经济。近些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配送“政策套餐”,改革传统禁锢,对各种不平等政策进行清理,让民营经济充分享受国民待遇。积极创新工作思维,从依靠市场经济的“先发效应”转向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向依靠规范竞争和信用支撑;从低成本生产、低成本扩张转向差异性竞争优势扩张;从主要依靠群众的首创精神转向依靠政府体制转轨和积极服务。
二是坚持体制创新,鼓励全方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形式,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路子,形成了以自然人为投资主体,家庭经营、合伙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股份制经营和私人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自然人从单纯的劳动生产者变成了投资经营者。各地还不失时机地抓住企业内部改革的契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目前,全省乡村集体企业的改制面已达98%。全省私营企业集团中,原集体控股的集团企业通过股份转让绝大多数已成为自然人控股的私营企业集团。
三是坚持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区域块状经济,进一步凸现了“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竞争优势。各地大力培育区域块状经济,兴办各类商品交易市场,通过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解决了民营企业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问题,并依托各类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块状经济,形成了企业的集聚效应,构成了浙江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和区域块状经济三位一体的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2008年我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331家,全年实现交易总额9794.2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达到 585家,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全省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全省共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601个,总产出占全省工业的64%。在规模以上30个制造行业中,我省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比重10%以上的有18个。
四是坚持技术创新,强化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的联结,走出了以科技带动大提高大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手笔的技改投入,加快高科技和高学历人才引进,成了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的新特点,科技成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力器。各地注重从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把发展第一生产力摆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出台激励政策,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结合起来,各级加大技改投入,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纷纷建立了科研所、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院。五是坚持服务创新,加强引导扶持和教育管理,着力营造大投入、大开放、大发展的社会环境。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党的基本路线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的宣传,以促使民营企业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放手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在民营企业和业主中持续开展“双思”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开拓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走注重信誉、文明经营、诚实劳动、恪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优质服务的道路。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大力培植民企健康发展的信用体系和秩序支撑体系,使浙江民企在国际一体化的崭新平台下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最新态势
近年来,我省经济进入转型、转轨、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和外贸业遭遇严重挑战。各地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决策部署,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把保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应对。随着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我省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最新态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企业总量保持增长,新设企业基本为民营企业。到今年9月底,全省在册企业71.7万户,同比增长5.49%,其中,民营企业同比增长5.97%,私营企业同比增长7.96%。新设企业总数74616家,在2007、2008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后同比增长6.91%,尤其是6月份以来连续四个月同比增幅达10个百分点以上,9月份达38.15%,新设民营企业占新设企业总数的97.09%。
2、制造业止跌复苏,增速逐月递增。到9月底,全省制造业新设企业总量为2.14万家,在连续两年同比负增长后开始出现正增长。其中,制造业新设民营企业自6月份以来,同比月增长平均达30个百分点。
3、行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三产业增势良好。在三次产业中,三产比重稳步提升,产业、行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从全省企业总数来看,第三产业分布为51.42%。其中,民营企业三产分布为52.11%,从新设看,民营企业中三产的占比高达67.67%,比2008年9月、 2007年9月分别高3.15个百分点、7.77个百分点。
4、企业规模不断攀升,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到9月底,全省新设内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同比增长89.55%,而2008年9月底为负增长34.03%,注册资本的98.47%为民营企业所投。从注册资本规模看,新设民营企业中注册资本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万家,占29.36%,与2008年9月相比,占比增加2.09个百分点。
5、注销企业总量回落,民企生存状况总体趋稳。到9月底,全省民营企业注销总数为21711家,同比减少4.51%,而2008年9月同比为增加3.41%,民营企业生存状况逐步趋稳。从注销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注销企业的规模来看,主要集中在小型民营企业,其中注册资本金1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3239家,占85.08%。
6、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增长,注册资本规模日益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全国首部地方立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2005年1月1日起施行,5月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在浙江首发。金融危机下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占10.19%,总量为19329户。2009年9月份当年累计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户,累计同比增长83.23%,从注册资本看,同比增长121.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资本规模明显提高。
以上是我省民营经济60年发展的变迁和最新运行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好转,随着国内提振经济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随着我省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创业创新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省民营企业未来必将大有可为,一定能够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