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加快浙江经济转型的战略对策

  历经30多年高速发展,以低成本劳动和低层次产品为支撑的浙江经济,正进行着一系列重大转型。这既是客观约束和激励因素发生变化下的新环境使然,也是浙江经济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后的必然变局。

  加快外向型经济转型

  长期来,浙江的外向型经济以低层次商品的出口贸易为主,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了浙江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高度紧迫性。

  ——大力推进传统出口产品的战略提升和出口结构的高级化。浙江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今后应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施多元提升战略。一是创意提升,二是工艺技术提升,三是管理和质量提升,四是品牌提升,五是价值链提升。通过这五个方面,旨在克服省内要素制约、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同时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更加适应境外需求。

  从长远看,浙江必须大力推进出口产品结构高级化。发展方向有二:一是发挥浙江外贸企业的经营优势,强化市场开拓和接单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浙江产品生产经营基地;二是省内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

  ——强化产业转移承接和技术引进。浙江今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是积极承接国外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这种转移主要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实现的,是加快省内产业结构升级最直接的途径。在接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立足浙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科学选择,摒弃“高污染、高耗能”型产业的转入,保证转入产业的高级化和先进化。

  浙江今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强化技术引进,承接全球性的技术外溢,这也是加快省内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途径。浙江要进一步发挥技术引进方面的“精”和“省”的特点,即重点在于引进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以及必要的软件,尽可能以较少资金产生较好的效益。当前要创新技术引进方式,鼓励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专利,特别是注重引进过期专利,还要注重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

  稳步推进小规模资本输出。浙江人均GDP进入6000美元以后,资本输出已不可避免。但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资本输出条件,同时从省内仍然存在着资本短缺的状况看,总体仍应是一种小规模资本输出的格局。具体形式是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研发机构、组装基地以及进行少量的企业并购等。

  推进创业创新转型

  浙江进入人均GDP6000美元以上发展阶段,省内发展新环境促使要素结构和体制机制发生新变化,必须加快创业创新的战略转型。

  ——创业的主体结构,由以大众为主,向以大众为基础、精英为支撑的转变。浙江是中国创业创新最活跃的省份,民间自主创业是省内创业的最重要特点。长期来,大多数创业者为白手起家,缺乏资金、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形成了大众创业的“人民战争”。随着浙江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浙江创业必须转变为以大众为基础、以精英为支撑的创业结构。在这一时期,新生代的创业者将不断涌现,成熟企业的继承者也加入创业队伍,这批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雄厚的创业资金和商业经验,创业目的和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政府应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引导更多的高新产业创业,使创业投资集中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并创造良好的融资渠道和环境,强化精英创业,加快产业结构的提升。

  积极培育人力资源,支持新生代发展,是民间创业转型的长期任务。发展优势教育,培育新型人才,进一步提升省内人力资本素质;积极吸引外来高级人才扎根浙江,进一步清除不利于创业的做法和限制;努力降低创业的制度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高等院校应积极支持学生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加强媒体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总之,要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领域给予新生代以更大空间、培育一支充满生气的新型创业大军。

  ——创新的要素结构,由以经验型企业家与廉价劳动结合为主,向以知识型企业家与高素质要素结合为主转变。浙江具有企业家优势。以往的特点是经验型企业家与廉价劳动结合,大量生产中低档次产品。随着省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最重要的是推进知识型企业家与高质量要素结合,加快改变企业以中低档次产品和中低层次工艺技术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新的企业要素结构和新的产品优势。

  知识型企业家具有丰富的来源。主体是现有企业家队伍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实现向知识型企业家的转变。另外还有大量引进的省外高端人才、大批学成及事业有成的海外归国人员等。高质量要素则包括高素质经理人团队、高素质技术人员及高素质工人团队,以及高水平的工艺技术、创新型的管理营销体系等。随着知识型企业家与高素质要素的结合,浙江企业的整体状况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实施空间结构转型

  打破传统空间观念,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省内和省外并重推进的产业集聚,以空间转型促进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联动发展,极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进全省各区块并重,向以中心城市为节点集聚转变,实现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联动发展。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优势和特色。然而在新的时期,一些区域正面临着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信息沟通滞后、要素配置不完备、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省内产业的空间结构发展到了需由各区块并重推进,向以中心城市为节点集聚转变的新阶段。

  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和产业集聚是经济集聚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突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强化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模式,增强杭州、温州、宁波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要素集聚,形成相应的城市经济圈和产业带。依托交通枢纽、物流网络和研发中心,在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同时,提升全省的城市化水平以及中心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实现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联动发展。也要注重休闲旅游业在浙江山区的集聚布局,在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形成全省高度优化的空间格局。

  ——推进单一省内集聚,向省内和省外并重集聚转变,实现浙江制造业基地跨省域发展。随着省内企业对外投资的大幅增加,空间结构转型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省内,而应由单一的省内集聚,转向省内和省外并重集聚。

  推进投向外省的制造业的集聚发展。结合销地产、临近资源产地、利用省外用地优势等目标,采取“抱团”转移,避免到处“开花”,有选择地优化浙江制造业在全国一些地方的集聚布局。同时主动推进省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向省外特定区域转移,形成“释放效应”,腾出空间,加快省内新产业发展。

  强化“总部—制造业基地”模式,促进省内中心城市以及原先产业集群所在地,由制造业集聚变身为总部集聚,与省外制造业基地联动发展。在总部经济趋势和条件下,促进要素和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强化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

  推动部分外贸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向省外转移。分析表明,去年5月至今年7月,浙江外贸出口占四大经济体(中国、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比重,从2.4%上升至2.8%,亦即占四大经济体的份额提高了14.3%。就当前而言,决不能因金融危机而弱化外贸优势,应进一步发挥物流、企业活力较强和省内制造业基地三大优势,主动把一部分外贸产品的生产基地向省外转移,同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商品,立足省内,布点全国,经营和生产分离,形成省内省外联动发展的对外贸易空间布局。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