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最新发布 | 权威发布 |  直播大厅 |  媒体聚焦 |  新闻发言人 |  图片新闻 |  回音壁 | 发布会制度建设 | 历年发布会 | 在线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 > 权威发布 正文
浙江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浙江省文化厅

(2009年11月25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上午好!

  近年来,浙江在实施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中,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在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浙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简要地概括就是五个“化”:设施网络化,即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供给多样化,即形成了送文化、种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形成了一大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活动;载体品牌化,即形成了一批“钱江浪花”、“赏心乐事”、“雏鹰计划”、“新年演出季”、“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服务均等化,即形成了最大限度,保障全社会各个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良好态势;投入多元化,即形成了各级政府投入大幅增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格局。具体地说,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以丰富公共文化供给为目标,公共文化的服务力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紧紧抓住农村文化建设这个重点,大力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送戏送书下农村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十项重点工程)及“文化低保工程”,不断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丰富公共文化供给,主要体现在四个字上。

  一是加大“送”的力度,把文化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省政府连续多年把送文化下乡活动列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为全省所有欠发达县(市、区)和部分中等发达地区配送了流动舞台表演车和多功能图书流动车,持续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2007年以来,省文化厅为重点解决农村观众看好戏难、看名角难的问题,专门实施了省属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送戏下乡演出计划,每年拿出300万元补贴省属7所专业院团免费到农村基层,特别是到老少边贫地区、海岛渔村等一些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送文化服务。近3年来全省年均送演出下乡1.5万场,电影20万场,图书200万册,有效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大力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着眼于填补农村文化服务的空白点和薄弱点,从2008年开始,在广电领域启动“低保工程”,对城乡低保户免除有线电视网络初装费和视听维护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的困难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重点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员、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改善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状况。

  二是加大“种”的力度,使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坚持“送”“种”结合,在送文化的基础上,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千镇万村农民种文化”活动。文化部门通过组织文艺骨干培训、农民文艺汇演、民俗活动展示等方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力培育农民自办文化,从而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省委宣传部牵头的“千镇万村农民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形式多样的农民自办文化,对满足各年龄段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起到积极作用。9月25日,“大地欢歌”第二届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在宁波成功举行。“十一五”以来,浙江大力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分级分批分类对全省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干部以及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进行大规模的全员培训。2007、2008两年全省省、市、县三级文化部门组织的受训人员达43900余人,其中省文化厅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1100余人。同时,精心指导各地农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扶持培育农村文化队伍,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既推动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目前,全省农村已建立了近2.5万支业余文体队伍,集聚了5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2009年上半年,各县乡组织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498场。

  三是加大“育”的力度,培育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扩大影响为目标,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为主导,成功打造了“钱江浪花”艺术团文化直通车巡演、“赏心乐事”系列音乐演出、“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演出、“新年演出季”、民族艺术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服务品牌,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2005年7月成立了“钱江浪花”艺术团,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利用文化直通车下基层巡回演出,重点组织省级专业院团的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开展常年深入农村基层的免费演出,年均演出场次超200场,目前已经形成了服务农民的文化品牌,受到农村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表彰。同时,扶持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对全省各地已举办多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18项重大节庆项目进行指导、协调和扶持工作,努力形成文化品牌群并发挥效应。

  四是加大“创”的力度,创作生产更多大众文化产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实施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加强文艺人才培养,每年积极创作一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强基层文化内容建设。积极发挥公益性事业文化单位的作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引导其工作重心下移,发挥好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作用。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充分发挥城市文艺创作队伍的优势,创作了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如《小村故事》、《乡里新韵》、《九斤姑娘》等农村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广受群众欢迎。同时,以重大比赛活动促进农村文艺创作生产,举办了浙江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浙江省民间艺术节、浙江省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

  二、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不断提升。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阵地。我省坚持把把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当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结构布局,努力构筑公共文化阵地“三张网”,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一是“提质”,构筑标志性文化设施网络。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力度,提升城乡文化品位。近年来,建成了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宁波大剧院、湖州大剧院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设施主体框架,发挥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作用,为满足城乡群众高层次文化艺术享受创造条件。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自7月28日开馆以来,参观情况盛况空前,开馆前六日观众人数近9万人次,超过老馆的全年观众总量。历时7年建成的浙江美术馆,是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标志性工程,自8月份开馆以来,已吸引10多万人次参观。

  二是“强基”,形成基层文化阵地网络。把完善农村文化阵地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县县建成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建成综合性文化站、85%的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场所为目标,实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开展“浙江东海文化明珠”、“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社区”评选活动,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等方式,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基本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三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前,全省共有全国文化先进县27个,省级文化先进县36个,“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524个。县级文化馆、县级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分别达97%、88%、77%、75%。其中县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平均建筑面积分别达2442、3528平方米。

  三是“扩网”,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持续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农村,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联合共建基层服务站点4万余个,其中乡镇覆盖率达100%,村覆盖率95%,拥有教学辅导、组织管理和技术服务三支骨干队伍人员5万余名。在全国率先开通网络图书馆,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我省在嘉兴、杭州等地率先推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工程,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分馆为纽带,村(社区)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分馆不仅与市图书馆联网,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一证多用,同时与各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互联共享,使当地老百姓能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服务。4月12日至13日,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省嘉兴市召开,嘉兴市对于农村图书馆的做法受到文化部和全国各界同行的好评。在全国率先实行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从2004年开始,以浙江省博物馆为试点,率先在全国试行国办博物馆面向社会常年免费开放,受到广泛的欢迎。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92家。2008年,我省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600余个,参观人次达1100万。

  三、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不断激发。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管理办法,创新服务方式,释放发展活力,推进文化惠民。

  一是创新内容供给机制。以多种途径创新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充实公共文化产品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入项目招标等竞争机制,对一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项目、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通过竞争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如宁波、台州等地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公共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模式,以“零门槛”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公益文化活动。同时,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开发和利用市场优势,扩大市场准入,进一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满足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如今,浙江民营文化产业和产业区块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东阳横店影视基地、富阳造纸印刷文化村(镇)、青田石雕业、浦江书画市场等为代表的一批立足农村,有一定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性的文化产业区块。如浙江宋城集团开发的大型歌舞节目《宋城千古情》,推出十三年以来,该剧目已累计演出1万场,接待游客2000余万人次,成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多的剧场演出。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浙江文化软实力,也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改革公益性文化单位运行机制。在完成公益性事业单位阶段性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推进省级公益性事业单位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作用。按照“分类指导,一团一策”的要求,持续推进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分配制度等机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国有院团活力。浙江音乐厅推出公益性服务项目《赏心乐事?群英会》,将从2008年起,每年为有一定水准的爱好者免费举办7场个人音乐会。浙江京剧团推出《京腔京韵》晚会,主动配合“京剧艺术进校园”教学;浙江话剧团(浙江儿童艺术剧团)“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免费送演出活动自从2004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行程数万里,演出满千场,让近百万少年儿童在家门口欣赏优秀儿童剧。省博物馆发挥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的工作优势,进一步从免费开放后的管理机制、服务质量等方面求深化,为全国提供示范,并被评定为全国首批一级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积极承办北京奥运两项人文大展——《蚕乡遗俗——浙江丝绸的故事》和《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创造发明文物展》,在奥运期间进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祥云小屋”,向全世界充分展示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浙江图书馆实行免费办理借书证后,读者数量明显增加。

  三是深化城乡联动机制。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不断创新载体、项目、内容、形式,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在强化城市对农村文化的辐射带动的同时,注重建立城乡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通过鼓励城市剧院、文化广场、文化展馆为农民演出提供演展场所,通过举办全省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乡镇优秀节目展演等方式,激发农民举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农村“送文化进城”,实行“文化返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省各地农村业余文体团队送戏进城百余场。农村文化以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得到了众多城市居民的欢迎。

  四是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科学的测度与评估。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认识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内容、形式、载体和各类要素具有重大的引领性意义。近年来,省文化厅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入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标体系框架,这个指标体系涵盖内容指标、数量指标、需求指标、资源指标、素质指标、满意度指标、技术指标、投入指标等。通过填写评估表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省76个县市(含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区)2008年度各评估体系指标进行调查摸底,得出全省基层各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具体数据,摸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从而为下一步出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四、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为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的驱动力不断增强。充裕的资金投入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浙江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繁荣。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加大文化投入,强化政策保障,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对文化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额(不包含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达17.2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2007年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2008年则超过了26亿元。尤其是农村文化投入增幅明显,仅省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从“十五”期间的1500万元大幅增至为目前的1.58亿元。据统计,我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位。

  二是鼓励社会参与。充分利用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丰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抓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求知、求美、求乐愿望日益强烈的时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国有公共文化为主体、民间公益文化为补充的格局。通过政府扶持、鼓励无偿捐赠、企业冠名、形象展示、重大文化活动推介等形式,激发社会力量兴办文化的热情。2008年4月25日,由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个人出资成立的香港丹桂基金会捐资建设嵊州越剧艺术学院签约仪式在杭州举行,宋卫平以基金会的名义捐资1亿港币建设嵊州越剧艺术学院。据统计,全省民营剧团500余家,2008年演出约15.8万余场,观众7.9千万余人次,营业额3.16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年营业性演出场次总量的90%,观众人数的85%,演出收入的80%,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观众95%是农民和来浙务工人员,年演出场次相当于可使每个农民每年至少看上二场戏。在浙江近242家博物馆中,企业、个人和行业组织等其它主体投资兴办的近57家,约占24%。宁波鄞州区出台了扶持民营博物馆的政策措施,由财政出资对全区民营博物馆按建筑面积和造价分类予以补贴,单个最高达400万元。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直播大厅      更多...
·【直播】浙江省减轻企业负担降低...
·【直播】浙江省省属企业改革发展...
·【直播】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直播】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
·【直播】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直播】浙江省标准强省质量强省...
·【直播】2016年前三季度浙江经济...
·【直播】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直播】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
·【直播】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城市...
新闻发言人
 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陈广胜 山东莒南人。杭州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
 省级单位新闻发言人
 77家省级单位设立81位新闻发言人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地址:杭州市省府路8号

邮编:310025

电话:0571-87057136 87059330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