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清洁乡村”为主题的“乡村革命”正在农村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梦想中的乡村景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更是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意,也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最具差异性竞争力。
近年来,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目标要求,高度注重环境建设,以“清洁乡村”为抓手,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构建长效清扫保洁体系,使环境卫生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一大批最清洁示范村、卫生村、文明村,赢得了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全市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成为历史
不知从何时起,农村环境卫生一度是“老大难”问题。
2007年,桐庐县曾经对农村环境卫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群众对环境生活品质的关注度高达69%。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过程中,部分农村地区“垃圾成堆、尘土飞扬、污水横流”的落后面貌,已经与农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品质生活需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去甚远。正因为此,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共同发出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呼声。
面对农民群众的呼声,2007年,市委宣传部(市清洁办)牵头制定了《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11年前,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以“清洁乡村”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向农村延伸、拓展和深化,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地更洁的生态宜居新农村。
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广大农村环境治理和洁化美化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经常带队深入指导和督查“清洁乡村”活动。各区、县(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2007年以来,纷纷推出“清洁城区”、“清洁县城”、“清洁乡村”等三年或五年行动计划,并把主城区、中心城镇的城市管理延伸到乡镇、覆盖到村户,实现城乡清洁卫生全覆盖。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力争到2010年实现县级卫生村、文明乡镇全覆盖”。桐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清洁乡村”三年行动计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期盼的蓝图。行动起来的又何止是桐庐!临安等地纷纷成立以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文明办、爱卫办、城管办、农办、生态办“五办合一”,镇(街)、村都搭建工作班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高新区(滨江)的傅家峙村地处偏僻,村干部就带上照相机把全村跑了个遍,把卫生死角、堆积物一一拍下来建档,然后制订不同整治方案,落实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开展整治……
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各区、县(市)还结合省级示范文明城区、文明县(市)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活动和实施“百千工程”,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有力促使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的显著改善。
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农村画面已成为历史。
农村新型清扫保洁体系已初步形成
杭州建设“清洁乡村”,从起步阶段就与环境综合整治紧密结合在一起。
建设规划较滞后、基础设施较薄弱、农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在广大农村地区村镇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卫生的较快改善。怎么样运用城市的管理经验,克服这些先天不足,创造性地结合实际推进农村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是遇到的首要难题。我市共有乡镇135个,行政村2096个,点多、面广、分布散。同时再加上设施和经费因素的制约,这些都决定了农村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的管理模式。为此,萧山、桐庐、临安等地积极探索创新,经过长时间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化处理”和“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运作模式,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村垃圾处置难、农户垃圾不集中收集处置的历史。
垃圾收集处置难题解决了,日常清扫保洁怎么办?各地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路就是借鉴城市运作模式,走市场化道路。一些市区周边村级经济实力较大的村镇,把村道、河道等清扫保洁外包给专业的清扫保洁公司,村镇主要负责监督考核和奖惩。另一条路,就是直接组建镇、村的清扫保洁队伍,优先聘请贫困户、下岗失业人员,由他们负责平时的清扫保洁。如萧山区对清扫保洁“优秀村”奖励7万元,镇财政同步配套;桐庐县逐年提高补助经费,今年已由2008年的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60元;淳安县根据行政村的规模,每村每年补助2500-5000元不等,同时还对最清洁村、卫生村等进行奖励。
为巩固清扫保洁成果,各地农村在借鉴城市打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措施:桐庐县的检查考核制度,将“清洁乡村”纳入乡镇、部门和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内容,定期公布考核名次,对排名靠前的进行奖励、排名落后的予以警示,形成了乡镇街道和行政村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建德市形成了“定范围、定内容、定车辆、定人员、定职责、定标准、定奖罚”的“七定”工作机制,以及“清洁保洁礼让于民、垃圾清运让路于民、洒水压尘避让于民、降低噪音避扰于民、公厕保洁关爱于民、粪便清运方便于民”的“六项便民机制”;淳安县建立了联村干部长效保洁考核办法,起到了积极的调动和监督作用;萧山区临浦镇等地实行环境卫生“零容忍”制度,建立了一套镇督村、村督人、重考核、重问责的完善考核督查机制。
清洁乡村成为百万市民的自觉行动
走进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村口融明清古建筑、千年银杏等历史文化古迹及自然风景于一体的景观公园,以及新建的高标准中心村农贸市场和公共厕所,无不让人感到新农村的巨大魅力。通过开展“清理乡村”活动,各区、县(市)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新农村。
城市居民并不了解,其实农民群众对清除农村陈年垃圾、截流生活污水的要求也非常强烈。在“清洁乡村”活动中,各地农村充分运用集中整治的手段,动员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部队官兵等一切力量,向滞留堆积在公路沿线、村道两侧、房前屋后和河道田头等陈年垃圾发起总攻,累计开展环境整治数十万次,参与群众数百万人次。仅仅一个临安市,就开展较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活动350余次,参与干部群众达25万人次,清理道路835条,整治河道1500公里,清除垃圾、淤泥和堆积物75000余吨,使农村陈年垃圾得到了基本清理。
按照边整治边建设的原则,各地还大力推进改水改厕、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绿化建设和庭院整治等,新建垃圾焚烧炉、垃圾房,配置垃圾清运车。萧山区临浦镇等地还通过实施“生态镇村、建园造绿、生态河道、绿色庭院、道路生态带”等整治建设手段,开展农村的绿化美化,村镇绿化覆盖率达31.3%,人均绿化面积达37.6%,有力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建德市更是把发展特色农业与村庄整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一村一品”做文章,三都镇渔业村、大慈岩镇泉山村被评为浙江省最优美乡村,李家村的沙墩头村、航头镇黄木岗村和新安江街道的梅坪村及钦堂乡的蒲田村等23个村被评为杭州市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
美丽的环境能净化升华人的心灵,逐渐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参与到“清洁乡村”活动中来。各地趁热打铁,探索把房前屋后的日常保洁、河道保洁和绿化养护纳入村规民约,并开展清洁户、文明户等各类评选活动营造氛围。余杭区发动全村农民集体投票评选“文明清洁户”,一户一票,每两月评选一次,评上的家庭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目前全区已评出“文明清洁户”1.8万余户;淳安县石林镇在确定整治内容、整治范围、误工标准等通过召开户主会的形式进行投票表决,让群众当家作主……通过各地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和激励手段,目前全市农村基本消除了乱倒乱扔、乱搭乱挂等不文明现象,形成了上下同心,人人参与创建,创建成果大家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