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辽宁省牛河梁的勾云形玉器
|
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
四五千年前,当良渚人精心打磨玉石上的花纹时,他们可能不曾想到,比他们早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黄河的北边,也有人对于玉器的感情如此狂热,那就是红山人。
今天,“良渚论坛——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二届年会”在良渚拉开帷幕。作为年会的一部分,《玉魂国魄——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展》今天将也在良渚博物院正式开展。展览共展出红山文化玉器90多件,几乎占到辽宁省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的一半,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8件。这是红山文化玉器首次在国内大规模的集群亮相。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不过300多件,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相比,数量则要少得多。但别看数量少,有句话,“北红山,南良渚”。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北南辉映的两大玉文化系统,是当时中国境内玉文化系统中最流光溢彩的两处。
人对于玉器的爱好,莫过于用作饰品,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五六千年前的红山人也不例外。玉镯、玉环、玉璧,每个上面差不多都有一两个孔眼,想来是用来当挂坠的。当然,这些都是当时的权贵之人才能享有的。不过,拥有玉饰不算什么,身上挂着动物形玉饰才是潮人的象征。
“不同于以琮、璧等玉礼器为主流的良渚文化玉器,北方是半牧半旱作,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以玉猪龙、勾云形玉饰、玉鸟形佩、玉龟等动物造型为主流。”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介绍,动物形玉饰是辽西地区史前玉器中常见的一类,造型简单却能很形象生动地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
的确,在展厅中,你会发现很多玉鸟、玉龟。尤其是玉凤,这个让很多考古专家啧啧称叹的饰品,正面看是个卧着的凤鸟,弯弯的脖子,分明的羽毛。考究的做工,让人很难想象当年红山人是怎么把它做出来的。还有一对绿松石鱼形坠饰,在展柜里显得特别出挑,有头有尾,还有鱼鳍,活灵活现。在灯光下泛着幽绿的光芒,仿佛那条鱼就在畅游。
本次展览将持续约三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