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关于街头露宿者的连续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整组报道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城市流浪人群的帮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政府部门救助的不得力。实际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流浪者仍然是一个相当陌生且难以理解的人群。我们在指责他们有损市容的同时,几乎不会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一方面,民政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救助站也提供了干净的床铺和温暖的热水,而很多流浪者却宁愿在高架桥下露宿也不愿意去寻求救助。
北大社会学家刘继同博士说,对流浪人群心理上的救助,在我们国家几乎还是空白。是的,那种理解和认同感,并非凭我们几篇报道就能改变的。
如果我们能从关注流浪者,转为真正地关心他们,也许只有那时,街头露宿者才能真正地不用再露宿街头,流浪人群也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
今年已救助12000余人次
11月18日晚上,气温骤降到零下2℃,杭州市救助站联合公安部门,来到街头劝导和救助露宿的流浪乞讨人员,给他们送去棉衣和干粮。(时报11月19日A7版曾做报道)
“我们每次去给他们送东西,都会去不同的地方,这样能够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我们的投入很大,不只是资金,人力方面也是。有时候还要几家单位合作,到外面去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既然他们不愿意来(救助站),那我们就走出去。每逢节日或者特殊天气,我们都会上街进行救助,发放棉衣、食物。”杭州市救助站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很多露宿者都会选择在桥洞、地下通道、银行、超市门口过夜,这个群体流动太大,我们根本无法完全统计人数。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救助了12000余人次。”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赖勤说。
拍照片、摁手印不是歧视
“真正的流浪者不愿意来寻求帮助,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反而经常跑来。求助人的身份核实比较难,一些特殊人员的甄别也比较难。他们的身体状态和文化程度、求助目的不一样,管理起来也有难度。”赖站长说。
“求助者来我们这里要拍照片、摁手印,这其实很重要。现在有一个全国联网的数据库,我们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一名男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全国联网登记受助人员的信息,有利于甄别求助人的真实身份和求助意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当地的公安局以及受助人亲属找到想找的人。
去年买车票就花了100多万
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陈处长接受采访时说:“2008年,我们给需救助人员买车票就花了100多万。今年,花掉的经费还会更多。”
据了解,今年11月,杭州市政府专门发文,要求加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杭州市区内的延安路、解放路、庆春路等40条重点道路及西湖风景区、繁华商业区、城站广场、吴山广场、钱江新城等22个主要场所划定为流浪、乞讨、露宿重点管理区域,实行重点救助管理。
据记者 朱敏洪 文宇 蔡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