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
从今年4月至今,甲流疫情已历时8个月。战斗在抗甲流第一线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护人员,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昨天,记者走进温州市疾控中心,听医护人员讲述8个月的抗“甲”史。
半夜工作是家常便饭
自今年4月份墨西哥、美国等地区出现甲流疫情后,卫生部将甲流列为乙类传染病,实行甲类管理,要求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也要集中隔离观察。市疾控中心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分派有关医护人员对香港抵温的航班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的流感样病例进行咽拭子样本采集,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协查。
市疾控中心应急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5月中旬开始,他们不断地接到省卫生厅要求我市协查相关密切接触者的通知。接到通知后,他们就立即投入紧张的协查工作。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几个月来,半夜接到类似的通知已成家常便饭。待协查工作结束后,已是第二天上午,他们又要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今天你加班了吗”成问候语
陈栋是一名资深的微生物检验人员,他告诉记者,5月22日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出一份甲流阳性报告,由于没有可参考的阳性标准,同时我市乃至我省均未出现阳性报告,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求准确起见,陈栋和其他检测人员又连夜进行了多次复核检测,并送往省级疾控中心确认。
随着9月份我市校园聚集性甲流疫情的出现,今年10—11月份,实验室日均接受100多份咽拭子样本,而一份样品的确诊时间需要4—6个小时。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5名检验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将近18个小时。由于检测时要穿隔离服并佩戴防护眼镜,长期的工作让他们经常出现头晕、耳鸣、缺氧的现象,换下隔离服后犹如刚蒸完桑拿一般。
陈栋笑着说,那段时间我们同行的QQ签名都改成了“今天我加班”,问候方式则改成“今天你加班了吗”。
今年以来,该中心进行了近4000份甲流样本的检测,完成了36126次实验。
医护人员打针打到手发抖
自10月29日我市甲流疫苗接种工作开始后,全市共设立196个接种点,有1116名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参与甲流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据疾控中心免疫预防科科长林献丹介绍,医护人员除了接种甲流疫苗外,还要负责麻疹等多种疫苗的接种任务。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他们的手都在发抖。
据介绍,目前将近24万名市民已接种疫苗,除部分接种对象出现轻微的红肿等现象外,并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
温州商报 记者 张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