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并不是新现象,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其后也曾向内地蔓延。近来出现的“民工荒”仍然是结构性、局部性和阶段性现象,但是确实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一是来势快;二是范围广;三是普工难。
至于此次“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沿海地区外贸经济回暖导致用工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和内地经济发展扩大了用工需求,也分流了劳动力的流向;中央及各地惠农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地区差异缩小使外出打工者减少;新生代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大多不愿意从事收入少、福利差、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等等。
打造一支产业工人队伍
如果从民工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民工荒”,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和化解它。当前“民工荒”反映出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缺乏比较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而这又与作为这些地区或行业产业工人主体的民工的高度流动性和转移的不彻底性有着紧密的关联。
工业化需要一支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诟病英国“圈地运动”的同时,仍然肯定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的理由。民工虽然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极不稳定。两者显然是矛盾的,只是这一矛盾多年来一直被所谓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所掩盖,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其实,即使在所谓“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拥有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仍然是许多企业的共识,只不过企业为稳定职工队伍所采取的手段不同罢了,比如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延期支付工资、扣压身份证明、要求民工缴纳保证金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工荒”的出现使这一矛盾爆发出来,它促使我们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是要留住民工,更要想办法使民工转化为一支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
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好环境
使民工彻底转移,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的根本措施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彻底消除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民工的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同步,进了城就是市民,务了工就是工人。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为留住民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从政府来看,要加快相关制度改革,不但要为民工进城就业创造条件,还要为其进城定居创造条件。如加大对拖欠民工工资的打击力度,使民工劳有所得,应得尽得;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本领;统一劳动力市场,为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放宽户籍限制,解决民工的住房问题,促进农民进城定居。
从企业来看,首先是提高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其次是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比如加强劳动保护、提供文化娱乐设施等;再次是为民工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满足民工特别是新生代民工寻求发展的强烈需求;最后是适当调整和放宽用工标准,吸引更多的民工前来求职。
从市民来看,留住民工就要善待民工,为其创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民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城市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充分的理由获得市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