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带动力大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率先发展、富民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绍兴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绍兴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而奋勇前进。回顾其发展历程,绍兴旅游依托资源,弘扬特色,加强营销,由接待型、事业型迈向产业型,实现了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大市转变。绍兴旅游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2)
绍兴旅游资源丰富,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起步。1978年,国务院批准绍兴为对外旅游开放城市,1982年,绍兴又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成立管理机构。1984年前,我市没有旅游管理机构,日常工作由外事办公室兼任。1984年7月,市政府决定市外办增挂市旅游局牌子,1990年12月,市人大任命市外办主任章启标兼任市旅游局局长。1992年7月,市委决定单独组建市旅游局,任命秦剑青为市旅游局局长。设三科一室,人员编制16人,1996年11月确定行政编制16名。2001年机构改革定编13人。1993年12月建立绍兴市旅游总公司,与市旅游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8年建立质量监督所和培训中心。一些县旅游局相继成立,旅游设施和游客接待有所发展。
(二)游客逐年增长。在绍兴饭店的基础上,先后建起龙山宾馆、府山饭店、金谷饭店、上虞宾馆、剡溪宾馆等,到1992年,全市有涉外饭店11家,旅行社6家。15年中,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87844人次,其中,1991、1992年突破上万人次。从1992年起,全市开始国内游客统计,当年接待国内游客150万人次。市区鲁迅、东湖、禹陵、兰亭四大景点,1981—1989年9年共接待游客946万人次,最多一年达到136万人次。
2.迅速发展阶段(1993—2002)
这十年,全市旅游业迅速发展,市场拓展,规模扩大,影响提高。
(一)编制总体规划。1992年,我市开始编制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4年,经省旅游局、省计经委批复同意;5年后的1999年,又委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编制新一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6月市政府批复同意。两份总规确定了全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原则、定位等。1996年,建立浙江省会稽山旅游度假区,1999年,市政府决定组建市文化旅游公司,为绍兴旅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创建优秀城市。1996年6月起,我市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199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创优,大大提升了绍兴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得到加强,管理机构和社会影响大大提升。市委市政府召开旅游工作会议和产业发展会议,提出建设“旅游大市”和实现“两个高于”的目标,打造“三看”品牌,建立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及旅游发展基金,印发了《关于加快绍兴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
(三)加强宣传促销。1995年举行建国后首次公祭大禹陵典礼,1996年开展大规模的“上海人看绍兴”活动,1997年举办“97中国旅游年绍兴江南水乡——古城风情节”,1999年举行了“上海人游绍兴,绍兴人看上海”活动,2002年举办乌篷船风情旅游节。
(四)游客突破千万。2002年,全市有A级景区10家,其中,4A级3家,3A级2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2家,三星级26家。旅行社4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06.7万人次,是1993年的4.6倍;入境游客超过10万人次,是1993年的5.5倍。旅游总收入78.46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7.90%。3.转型发展阶段(2003——)
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的旅游业,从指导思想到工作措施,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实施转型发展。
1.调整完善指导思想:提出旅游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推动集约发展,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为主向数量规模与品质效益并重转变。
2.建设旅游经济强市:2005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牢固
树立旅游富市理念,努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绍兴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了对县(市、区)的旅游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2008年起,又在全市广泛开展创建旅游“十百千”工程,作为旅游强市建设的支撑体系。
3.编制新世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市政府决定再次修编《绍兴旅游发展总体
规划》。2007年,由浙江大学负责编编制的规划获得省旅游局和市政府审核批准。规划明确了今后5-10年绍兴旅游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基本原则、市场定位和主要产品等,为新世纪绍兴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4.更加注重产业转型。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明显,休闲旅游、山水旅游、乡村旅游、入境旅游迅速发展;行业品质全面提升,连续开展“品质提升年”活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品质、素质大为提升;区域合作得到加强,先后组建、参加“长三角15+1”、“活力浙东南”、“杭州都市圈”以及“新天仙配”、浙东旅游联盟等旅游联合体。
5.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全市现有星级饭店近90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9家;旅行社9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家;A级景区20多家,其中4A级8家,3A级5家。2007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36万人次,是2002年的3.34倍;旅游外汇收入1.2亿美元,是2002年的3.38倍;接待国内游客2190多万,是2002年的2.18倍;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是2002年的2.38倍,相当于当年GDP的9.44%。
二、绍兴旅游发展的基本做法
改革开放30年来,绍兴旅游业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大投入,切实推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规划是龙头。绍兴市历来非常重视旅游发展规划,在顺利实施《绍兴市“十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2005年,顺利完成《绍兴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工作;2007年,又完成《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各县(市、区)也分别进行了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旅游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的《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把绍兴建设成为国际性文化与商务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浙江旅游核心动力圈的副中心城市”的目标。绍兴全市上下在切实做好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了旅游景区的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绍兴全市在旅游项目方面的投入逾1000亿元;2006年,全市计划在建重大旅游项目31个,总投入91.22亿元,当年实际投入19.08亿元;2007年,在建重大旅游项目49个,总投入223.83亿元,当年完成实际投入43.61亿元;2008年,计划在建重大旅游项目36个,总投资148.01亿元。
与此同时,绍兴全市还积极推进旅游发展的配套设施。2004年共更换旅游标志牌87块,新增标志牌8块,共投入17.8万元;2005年,绍兴市旅游局、绍兴市文旅集团投资200万元建成了绍兴市游客中心;2006年,更换标志牌91块,新增标志牌21块,投入近50万。
(二)创新载体,积极探索宣传促销的实效之路。绍兴特别重视宣传促销的形式,强调营销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一是节会营销。公祭大禹陵、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兰亭书法节、东湖乌篷船风情节、诸暨观瀑节、新昌旅游节、绍兴县鉴湖金秋旅游节、绍兴县安昌腊月风情节、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等,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节会形象;同时,绍兴市努力做到“旅游为商贸文化服务,商贸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中国(绍兴)黄酒节、鲁迅文化艺术节、绍兴县(中国)轻纺博览会、诸暨大唐袜业博览会、上虞葡萄节、上虞市伞业博览会、嵊州越剧领带节等,不仅促进了绍兴的商贸文化事业,也推进了绍兴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联合营销。绍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以及日韩、港澳台等境外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和推介。每年有计划地组团赴长三角旅游城市和北京、天津、山东、安徽、四川、广东以及日韩和港澳台等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交会。同时,加强与周边县市、大旅游区的旅游协作。广泛征集绍兴旅游标识,策划创作《乌篷船儿轻轻摇》绍兴旅游城市主题歌,成功承办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暨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精心组织开展杭州休博会绍兴分会场系列活动,在杭州休博园百城馆设立绍兴馆。持续不断、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有力地提高了绍兴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三)加强管理,着力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品质。长期以来,全市旅游系统非常重视行业形象,努力提升服务品质。一是修炼内功抓作风。围绕“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主题,积极引导广大旅游系统的干部职工炼好内功,抓好作风。二是规范程序抓行风。我们着力规范星级饭店审报审核制度,规范A级旅游区的评估和旅行社审批程序,规范行业管理处和质量监督所的工作流程,努力使审批评比更“公开、公正、公平”。三是强化责任抓安全。每年专题召开全市旅游安全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旅游安全工作,与各县(市、区)旅游局和市直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精心组织“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绍兴市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普及工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全员培训,提高安全知识的教育实效性;认真作好黄金周的假日旅游安全工作,努力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四是强化教育抓实效。召开全市旅游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提出每年旅游教育培训的工作意见,举办各级各类的培训班,有效提高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绍兴旅游发展的辉煌业绩
在绍兴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绍兴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绍兴旅游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全市共识。“十五”以来,全市围绕建设旅游大市目标,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先后提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打造“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品牌,2005年10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旅游富市理念,强调要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旅游发展,像支持工业项目一样支持旅游项目,争取五年建成旅游经济强市。市委、市政府还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绍兴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要求,把旅游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2007年,完成《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确立。多年来,我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8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6%。此后,除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外,2004年、2005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增幅均超过20%。2006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800万人次。2007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36.09万多人次,国内游客2192.36万人次。2008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1万人次,国内游客1252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089万美元,旅游总收入104亿元。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社会化多元投资体制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市由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共同建设了一大批旅游景区。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绍兴的历史文化,绍兴市一直致力于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一是依托古城保护,打造城市旅游精品。从鲁迅故里到八字桥、书圣故里到西小河、越子城到仓桥直街的保护开发,从城市建筑的立面改造到府山、蕺山、塔山的综合整治,从绍兴古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到安昌古镇的保护性开发,绍兴正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迈进。二是依托水城保护,打造水上旅游精品。从城内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风貌带的保护到环城河的整治与沿岸开放性公园的建设,从环城河、外环河、古运河的保护开发到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绍兴真正恢复成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2005年,组建了资本金1600万元的绍兴水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三是依托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旅游精品。从鲁迅故居到鲁迅故里,从柯岩到鲁镇再到大香林,从西施殿到西施故里,从大佛寺到大佛寺风景名胜区,从大禹陵到会稽山景区,绍兴彻底改变了以往“满天星星、独缺月亮”的局面,绍兴旅游“月亮”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已经显现。四是依托文化魅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城为代表的越文化,以绍兴黄酒为代表的物产(酒)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柯岩为代表的石文化,以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新昌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都进行了有力的探索。2006年推出的“跟着课本游绍兴”,在全国堪称唯一。(四)旅游城市知名度持续提高。在获得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基础上,绍兴先后荣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等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一方面是绍兴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升级所做出贡献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无疑大大提高了绍兴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五)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下,我市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能够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建设精品众多。全市已有国家4A级旅游区6处,3A级旅游区4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个。鲁迅故里、柯岩、新昌大佛寺、诸暨五泄和兰亭、会稽山景区等已在境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初步改变了绍兴旅游景区弱、小、散的状况。在省政府召开的2005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我市专门介绍了推进旅游精品建设的经验,受到广泛好评。星级饭店档次提高。全市现有星级饭店83家,其中五星级3家(全省16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33家。今年5月,绍兴饭店通过了国家旅游局五星级饭店验收,将成为我市第4家五星级饭店。另有一批高档酒店宾馆正在建设与改造之中。旅行社发展迅速。全市有旅行社8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旅行社在推进全市旅游发展中作用明显。2005年,我市1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4家进入全省五十强,为历年来最好成绩。旅游交通健康发展。全市“1小时经济区,2小时旅游区”的目标早已实现,主要道路的景区指示牌全面更新,旅游营运车辆发展较快,运转正常,为发展旅游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确立。2002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亿元。2006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800万人次。2007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36.09万多人次,国内游客2192.36万人次。2008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1万人次,国内游客1252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089万美元,旅游总收入104亿元。2006年,在中国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排位中,绍兴位居第19位;在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排行榜上,绍兴位居第28位。
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城市知名度持续提高。在获得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基础上,绍兴先后荣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等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一方面是绍兴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升级所做出贡献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无疑大大提高了绍兴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下,绍兴市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能够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建设精品众多。全市已有国家4A级旅游区8处,3A级4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个。星饭店档次提高。全市现有星级饭店86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37家。一大批高档酒店宾馆正在建设与改造之中。旅行社发展迅速。全市有旅行社9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家,2006年,绍兴市中国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7家旅行社进入全省百强。旅游交通健康发展。全市“1小时经济区,2小时旅游区”的目标早已实现。
改革30年来,绍兴市旅游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绍兴要真正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真正把旅游做大做强做精,关键要在“产业升级、业态转型,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做强特色、增强活力,改善环境、增强后劲,招商选资、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优化产品、丰富夜游”等方面要有所突破,这更需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更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