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问政零距离 正文
全国百强县(市、区)鄞州简介

  鄞州区东南西三面紧依宁波中心城区,是2002年2月撤销鄞县设立的宁波市下辖区。全区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下辖18个镇乡、6个街道,人口80万。

  鄞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鄞县是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鄞州山水俊秀,名人辈出,素有“诗书之乡”的美誉。境内有始建于西晋年间的禅宗名刹天童禅寺和珍藏释迦牟尼舍利的阿育王寺,有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东钱湖,有全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和梁祝经典爱情故事发源地象征的梁山伯庙,有诞生76名进士的“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贺知章、王安石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宋代大儒王应麟、清代史学家全祖望,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书法家沙孟海、昆虫学家周尧等是鄞州人的骄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有29位鄞州籍院士。鄞州是著名“宁波帮”的发源地、浙江省重点侨乡,鄞州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超过7万名。鄞州也是“红帮服装”的故乡,拥有雅戈尔、杉杉等一大批知名服装品牌。

  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鄞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共建和谐鄞州、共享全面小康”目标,大力实施以优化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双优”战略,全面落实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和谐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深入推行“幸福民生40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0亿元,增长10%,总量稳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增长8.5%,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城乡中小学十二年免费教育、农村新一轮卫生事业发展、老年人生活补助和养老保障、残疾人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区)第11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和省首批科技强区、省教育强区、省体育强区、省旅游经济强区、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区域经济加速全面回升,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增长13%,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3亿元,增长1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亿元,增长19.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亿元,增长25.5%。工业经济快速回升,规上工业实现产值329.6亿元,增长28.4%;实现利润18.5亿元,增长56.9%。外向型经济难中有进,进出口总额达20.9亿美元,增长38.5%,其中外贸出口15.9亿美元,增长29.3%;实际利用外资6600万美元,增长38.3%,合同利用外资4800万美元。

  鄞州近年来的工作主要围绕创新、融合、共享三方面展开:

  一、立足“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鄞州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着力构建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在1999年起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双高”战略的基础上,2004年组织实施了优化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双优”战略,2007年起又大力推进竞争力提升行动纲领,以创新为内核的结构转型将鄞州经济推上了优质发展的快车道。

  (一)强化自主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的主体提升,不断强化自主创新驱动力,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优、企业创牌。区域科技综合实力首次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2家,总量占全市30%;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6家。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5%,名牌产品销售比重攀升至38%。以科技为支撑,优质产业能级提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2+3”工程,加速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建成了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电子电气、交通设备、文具文教等六大百亿级产业基地,并创建为国家级新型金属材料、国家级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省级新型计量仪表三大特色产业基地。以品牌为引领,优势企业群体壮大。深入实施以培育工业企业五十强五十佳为核心内容的“双五十工程”和以“培育100个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推进100个新产品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培育壮大优势企业群体,优先扶持重点企业品牌建设,形成了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行业优势企业为主体的雁阵式发展格局。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6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上亿企业264家,上市公司8家,上市企业数和募集资金额均居全市首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2件、中国名牌产品17件,有35只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销售中排名第一,17只产品在国际销量排名中位居前十位。

  (二)强化结构创新,推动开放型经济高效发展。围绕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强扶优、外贸出口向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产品主导“两个转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外资总量连年攀升、外贸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地位。选强扶优,外资外贸双向发力。按照“量质并举、以质为主”的原则,把选强扶优与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重点引进投资密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科技项目,注重引进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累计实到外资28亿美元,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76个、世界500强企业10家。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兴贸战略,去年自营出口总额达56亿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名牌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积极引导骨干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区外累计投资60多亿元、境外累计投资2.9亿美元。集聚集约,发展潜力后劲同步增强。围绕创建具有强势集聚效应产业基地的目标,加大“两园区两中心”和乡镇工业区块建设力度,强化企业群体间的产业链、创新链的构建和联动,园区集聚要素、支撑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两园区两中心”累计投入开发资金60多亿元,综合配套能力近50平方公里,去年产值达368亿元。坚持把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深化与浙江大学等“二院十三校”的产学研合作,每年投入人才开发专项资金1000万元,全区人才总量达10余万人,每万人人才数达1200余人。

  二、着眼“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抓牢宁波城市拓展和撤县设区等机遇,鄞州把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融入宁波大都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从1995年起,针对长期有县无城的问题,着手建设鄞县中心区,当时规划开发面积12平方公里。撤县设区后,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于2003年改名为鄞州新城区,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33平方公里。鄞州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带动时期,奥克斯、华茂、杉杉等一批实力企业作为开拓者先后在新城区安家落户;第二阶段是撤县设区时期,撤县设区后,特别是区行政中心搬迁后,大大加快了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第三阶段是住宅开发时期,一大批高档次、高品质楼盘成功开发;第四阶段是配套服务完善时期。经过多年大投入、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雅、宜居宜业的宁波南部新城靓丽展现,成为宁波“中提升”战略实施的典范,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范例奖。

  (一)以打造都市新区为目标,注重提升城市品位。立足高起点、高品位,相继邀请了澳大利亚哈斯公司、美国马达思班设计事务所、清华规划设计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和街景、绿景、水景等专项设计,城市的魅力和特色得到了充分彰显。围绕“城在绿中,水在城中”的建设目标,1000亩高教园区绿化带和400亩鄞州公园相继建成,城区绿地面积大幅增加,绿色成为新城区的主色调。穿城而过的奉化江、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使新城区水域面积占总规划面积的6.7%,使人感受到“不出城廓获山水”的意境。宁波(鄞州)博物馆、华茂堂美术馆、紫林坊艺术馆等一批综合性和专题性博物馆的相继建成,使鄞州千年的文化底蕴得到充分的诠释和展现。

  (二)以特色区块建设为载体,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在2003年调整拓展新城区建设框架的基础上,深化城市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南部商务区、万达商圈、BEST商业广场、长丰区块、潘火区块、石碶区块、慧丰区块、中兴河湿地、滨江生态居住区、陈婆渡区块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宁波南部新城靓丽展现,累计投资700多亿元,建成3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形成8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各类建筑面积1400万平方米,构建了与宁波中心城区功能互补的城市建设格局。高标准建设生态人居区,优化城市景观和生态系统建设,城区绿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水域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建成精品楼盘700多万平方米,为宁波中心城区贡献了一半左右的新增高品质居住区。高档次建设商贸休闲区。加快万达商圈建设,推进总投资20亿元、23万平方米的BEST商业广场建设,建成和在建五星级酒店5家。高品质建设南部商务区。以总部办公为主,兼容文化休闲、商业服务等功能的宁波南部商务区一期和系列商务楼宇将于今年全面竣工。高起点建设公共服务区。完成区行政中心南迁,建成区一批文化、教育、卫生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新城区汇集了9所大中专院校、7万名师生,成为高等教育和创新孵化集聚区。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抓手,注重提升城市经济。由于受长期“有县无城”影响,我区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撤县设区后特别是近四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鄞州突出的区位条件和特色的资源优势,相继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打造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科技孵化、2.5产业、软件动漫、文化娱乐等“八大产业基地”,服务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7.4%。宁波南部商务区一期总投资60亿元、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35幢商务大楼今年全面建成运营,二期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16幢商务大楼将于近期开工,三期规划正在深化;全区商务楼宇竣工51万平方米,集聚近900家商务企业,成为宁波市商务楼宇最密集区域。以投资25亿元、面积52万平方米的万达商业广场为核心的万达商圈成为宁波商业第二极;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4亿元,增幅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成功举办五届中国梁祝爱情节并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品牌20强”,梁祝、天童-阿育王、它山堰、桃源湾四大十亿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成功创建为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区。空港物流园区获批设立保税物流中心,10多万平方米的园区一期基本建成,引进多家跨国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宁波首家2.5产业园区--“创新128”园,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一期建成运行并引进40多家创意企业,二三期正抓紧建设。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成功落户,动漫产量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建成全市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引进培育注册资本超千万元的软件企业36家和全市首家软件上市企业。建成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共建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共建鄞州创新中心。

  三、突出“共享”,加快推进“四个向农村”

  在加快建设新城区的同时,鄞州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按照“四个向农村”的思路,加大对民生工程建设的倾斜支持力度,努力提升城乡群众共享水平,着力增进群众幸福感受,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省第一,我区成为全省唯一进入城乡全面融合阶段的县(市)区。

  (一)推进城市建设向农村延伸。扎实推动镇村建设,去年启动“城镇建设年”活动,在各乡镇全面开展改造一条街景、开发一块新区、整改一批镇中村、完善一批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等为重点的“六个一建设”,去年共完成拆迁130万平方米、建新242万平方米、全社会投入116亿元;多模式成片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自2002年全省率先实施以来,累计投入85亿元,拆除旧房521万平方米,建设新村住宅805万平方米,为7万余户农民提供新居,45个村创建成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统筹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区的“七横十二纵”骨干路网和乡村辅助路网基本形成,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800公里,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率和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投资1.5亿元的农村公交化改造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目标。投资22亿元的区域供水工程已让60万群众喝上了干净优质的水库水。日处理量近千吨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投入运行,总投资22亿元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建设,五年内将建成覆盖全区的污水集中处理网。

  (二)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全面启动新一轮“文化强区”建设,按照均衡化、优质化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

  教育服务方面,在提高教育优质化水平的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从“有书读”到“读好书”、从全日制教育向开放式、终身化现代大教育的跨越。2006年率全国之先实行了惠及城乡7万名学生的全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又实施免学费普通高中教育,率先实现中小学十二年免费教育;区财政还落实1600万元学前教育经费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同时,每年拨款2000余万元对在义务段学校就读的4.9万名非鄞州籍学生免除杂费。重点支持偏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按月补贴山区、半山区教师每人300-500元。目前,全区三分之二的中心级义务教育段学校创建成为省农村示范学校,90%以上的区属高中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成3所国家级职业高中、4所省一级重点普高,义务教育各项指标一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部镇乡(街道)创建为省市教育强镇,我区成为省教育强区。同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2007年率先实施职业高中免学费政策,每年再安排1000万元,设立学生实习实训专项资金,将职业高中从国有民办转制到国有公办,建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我区荣获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卫生服务方面,以农村(社区)为突破口,围绕“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平等享受”目标,强化医疗、医药、医保、医助“四医联动”,努力让群众共享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得到国家卫生部肯定。一是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总投资11亿元的三大区级医院投入运营。2007年起实施新一轮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区财政投入2.3亿元高标准推进镇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全区半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新建改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完成高标准改造。加大卫技人才引进力度,连续三年每年招聘250名左右大中专毕业生,定向充实到乡镇、行政村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二是着力缓解群众“看病贵”。对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农民,实行“两免两减半”,即免挂号费、诊疗费和减半收取住院床位费、住院护理费;科学控制患者用药费用,建立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推行门诊处方限额管理,规定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售价格不高于区级医疗机构同类药品的零售价,单落实“两免两减半”和药品限价政策,每年就让群众减少支出2200万元。三是着力保障群众“少生病”。全区镇乡(街道)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100%,职业病、血吸虫病防治和伤害监测研究等工作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继续开展三年一次的“参合”农民免费体检,免费健康体检与建档率均达92%。

  (三)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按照普惠化要求,实行政府、个人、企业、社会四方联动,初步构建了城乡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保障“三个全覆盖”体系。一是养老保障实行“双轨并行、全面覆盖”,在22万人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2006年和2007年相继率先实施了面向农村的老年人生活补助和老年人养老保障政策,全区7万多名未进入社保体系的老年人,既可选择每月领取110至150元的生活补助金(2007年起在每月80-120元的基础上,五年内每年递增10元),也可选择在财政资助下参加每月280元至380元(2009年调整为每月350元至450元)的老年人员养老保障。10万余名被征地农民普遍享受养老保障,财政保障基金积累额近10亿元。二是农民医疗保障实行“双补偿、双提高”,54万农民参加的住院医疗保险,补偿水平提高到53%;对到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参保农民给予45%的门诊有效医疗费补偿。三是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双保障”,2007年起1.3万余名未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残疾人普遍享受每月60至200元不等的财政生活补助金。实施城乡低保政策对接,全面开展城乡低保家庭危房修缮,加大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就业帮扶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累计募集慈善款4.6亿多元,建立留本冠名慈善基金5.4亿元。

  (四)推进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着眼提高先进文化的普及度,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实施繁荣城镇文化的“明珠工程”。高标准启动实施新一轮“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一批标志性设施相继建成,市民综合活动中心、网球中心、游泳中心等加快建设。“民办政扶、民营政管、民享政补”推进博物馆建设,已建在建筹建各类博物馆22座,总投资约7.5亿元,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其中民办博物馆14座,且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荣获“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称号。文艺精品创作实现重大突破,2件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3件作品获“山花奖”。“八一”女篮主场和国际象棋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鄞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重修出版了《三字经》。二是实施繁荣村落文化的“星光工程”。从2006年开始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400万元,全区所有行政村完成以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体育健身点和活动培训室为主要内容的“星光工程”创建,群众只需15分钟就能找到求知、求健、求乐的文化活动场所。三是大胆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深化文化直通车、文化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政府采购、市场运作、免费享受”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采取“政府+企业”模式组建文化演艺公司,承办全区文化公益演出和“天天演”活动,去年下农村演出近700场,让群众享受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四是实施提升文明水准的文明创建。广泛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先后创建为省文明城区、省示范文明城区;以农村为重点的“和美家园”创建和以企业为重点的“和谐企业”创建深入实施,现有市级以上文明镇(街道)8个、文明单位(村、社区)179个。

  今年是鄞州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升级的攻坚之年。鄞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部署,以优化升级为主线,深入实施“三大行动纲领”,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水平、社会综合管理、群众生活品质“四个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奋力开创现代化和谐鄞州建设新局面。

  今年围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的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抓牢以调促增这一关键,提升产业能级层次。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优化升级的根本之策,加大调整力度,抢占高端领域,加快实现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文创经济“三级跳”,推进现代农业高效优质发展。二是围绕机制创新这一重点,扩大转型升级成效。坚持以机制创新增动力、激活力,全面优化产业升级平台,创新政策引导扶持机制,构建内外市场联动发展模式,着力破解制约经济优化升级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三是突出品质城区这一龙头,加速城乡一体融合。始终以新城区为龙头、小城镇为平台、新农村为基础,精心打造“品质城区”,深入推进镇村改造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四是紧扣幸福民生这一根本,增进群众利益福祉。牢固树立民生第一政绩理念,深入实施“幸福民生40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文明法治环境,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五是把握和谐稳定这一大局,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更加严格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全面启动全国“平安区”创建,切实做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强化矛盾纠纷三级联调和源头化解,力争实现省“平安区”建设“六连冠”。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