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高层与政务 > 政策瞭望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实施“浙江海外制造”大有可为

  实施“浙江海外制造”走向世界的主要路径是,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劳动力,在国外制造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消费者,直接掌握订单和价格,而且企业在实现中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转移以后,留在本土的总部既可以向研发设计和销售网络“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形成“浙江设计+浙江海外制造+浙江品牌+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的格局,又可以向中高端产品拓展,形成“中低端产品海外制造、中高端产品浙江制造”的格局,实现“浙货”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同步提升。对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浙江省来说,“浙江海外制造”的路径和模式应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实施“浙江海外制造”时机已经成熟

  从经济规律看,这是浙江发展阶段使然。我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后,通过对外投资和海外并购,立足“浙江制造”的现实基础,坚定不移地推进“浙江海外制造”,是一次必不可少的战略飞跃。

  从现行政策看,境外投资政策支持力度大。境外投资,对我国来说,是资本输出国,而对资本输入国来说,则是吸引投资。尤其是制造业的境外投资,符合“双赢”原则,双方一般都会给予尽可能多的政策支持。

  从我省实际看,“浙江海外制造”基础较好。一是境外投资起步早,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加快“走出去”的指导性政策文件,率先设立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贸易的专项资金。2005~2008年分别为2亿、3?郾9亿、6?郾6亿和9?郾2亿美元,年均增长66?郾3%。从规模看,我省境外投资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已核准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机构达2980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5%。目前,我省在海外的投资已经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二是“走出去”载体建设明显加快,吸引成批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国家商务部确定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浙江企业中标4家,还有一批境外工业园区逐步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工业园区的建立,带动成批企业“走出去”,形成了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现象。目前,泰国工业园已有11家企业进驻。三是出口名牌企业越来越多,海外营销网络得到加强。2008年全省新增有出口实绩的企业7039家,认定200家“浙江出口名牌”企业,设立了305个境外市场营销机构,扩大了“浙货”的国际市场份额。四是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传统行业占了半壁江山。浙江“走出去”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增强,超亿美元的大项目逐年增多。从行业看,纺织、机械、电子等传统行业仍是我省境外投资的主要行业。

  “浙江海外制造”的探路者

  今年以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剧和蔓延,但是我省一大批民营企业敢闯敢试,造就了境外投资的“浙江样本”,成为“浙江海外制造”的探路者、先行者和领跑者。

  “越美”样本。浙江越美集团从成立海外贸易公司、开设加工工厂、建立配套产业链直至开办工业园区,成功规避了金融危机的冲击。2007年,越美投资50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国家级保税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境外纺织工业园区———越美纺织工业园。越美集团年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4000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21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

  “吉利”样本。2009年3月27日,吉利集团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谈判,成功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填补了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空白。此举被称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的“海外抄底第一单”。

  “杰克”样本。2009年7月16日,浙江新杰克缝纫机公司在德国成功收购了两家老牌裁床制造企业———Bullmer(奔马)和Topcut(拓卡),收购价为4500万元,这是中国民营缝制设备制造行业中的首次海外收购。

  “海兴”样本。杭州海兴电器公司是国内电能表产品出口系列最全、出口累计量最大的企业。2008年上半年,公司一口气签订了4家海外工厂投资协议。这4家海外工厂在金融危机中不仅没有搁浅,反而逆势上扬。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电能表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但“海兴”仍然保持30%的出口增速。

  实施“浙江海外制造”好处多

  突破了国际贸易保护。当前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境外投资。我省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通常会遇到贸易壁垒和配额限制,而如果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便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和配额限制。比如,通过海外办厂,越美集团顺利越过了尼日利亚针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并且利用欧美国家与非洲各国签订的国际贸易条约,成功规避了纺织品配额、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风险,现在“越美”产品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欧美市场。

  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境外办厂成功规避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甚至还可以依靠汇率调节,每年为企业增加收入。比如,越美集团通过境外公司获得美元贷款,同时国内企业通过远期结汇等金融工具,合理调节汇率。单此一项,公司一年就避免了2000多万元汇率波动损失。

  保障了企业高额利润。境外建厂直接减少了流通环节,企业拥有市场的话语权,可以把市场和利润牢牢抓在手里。比如,越美集团原来是把坯布做好卖给印染厂,印染厂卖给外贸公司,外贸公司卖给香港公司,香港公司卖给尼日利亚的批发商,企业自己的利润率只有5%。把制造企业设到目标市场后,一下子省掉了4道中间环节,而且还能享受我国的出口退税,同时又能享受尼日利亚高达30%的出口退税。越美的企业利润率当年就上升到40%,一些新产品甚至有100%的高额回报。

  输出了“浙江制造”品牌。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直接输出浙江产品,面对的是外商违约率上升、客户延迟付款、延迟提货明显增多,面对的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环保等贸易壁垒明显增多。很显然,浙江制造直接输出产品的路子越走越艰难了。现实的选择是实行“浙江海外制造”,它不仅输出了闲置的民间资本,而且输出了浙江知名品牌。“浙江制造”只有“走出去”,才能打造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实施“浙江海外制造”战略的几点建议

  把“浙江海外制造”作为我省现阶段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来抓。在继续稳定扩大进口、出口和利用外资的同时,着力把境外投资特别是“浙江海外制造”从开放型经济“必要补充”地位,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从而使出口、进口、外资和境外投资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为此,一要扭转对境外投资认识的“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境外投资=肥水外流”。直观地看,境外投资的确会对当地GDP和税收产生一定影响,有些人囿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不赞成也不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甚至不希望企业到外省发展。其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事实表明,境外投资不等于肥水外流,恰恰相反,境外投资最终的结果是肥水回流,我们要树立“境外投资=肥水回流”的新认识,像当年吸引外资一样对待境外投资,关键是在帮助他国发展的同时,要把钱赚回来在国内投资和消费。第二个误区是“产业海外转移=国内产业空心化”。从短期看,产业海外转移会影响当地的实业,减少当地社会就业。但如果我们在转移的同时,做好两点:一是转移后抓好研发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还有一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当地就业向服务业转移,那么我们在向海外转移产业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况且实体经济并非只有工业,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产业海外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转移,何况转移才刚刚起步,因此,不会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第三个误区是“境外投资=资本外逃”。这是社会对境外投资最大的担忧,担心走出去的企业抽逃资本,利用境外投资的合法手段,把国内财富非法转移到他国。应当说,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正确的态度是鼓励和支持海外投资,掘到金后反哺国内高端产业和高端产品发展。二要大力挖掘我省境外投资潜力。据有关资料,关于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郾1,发展中国家为1∶0?郾13~0?郾15,而我国仅为1∶0?郾09,“走出去”规模很小。2008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也只有1∶0?郾09,境外投资是我省对外开放的一条“短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我省境外投资应该有13亿~15亿美元;如果达到发达国家的比例,那么我省境外投资可以达到111亿美元。据此测算,我省每年境外投资至少还有100多亿美元的潜力。当然,2008年我省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934亿美元)的比例为10?郾8%,我省对外投资占全国对外投资的比例约为11%,按照我省民营企业的实力,完全可以争取更多的全国境外投资份额。可以说,浙江企业有多大能力,境外投资就有多大空间。三要充分发挥我省民营经济的特色优势。当前,我省“走出去”以中小项目居多,境外开发大宗资源、承揽大型承包工程项目少。但是,我省民营企业脱胎于市场经济,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强,对投资损失底线心中有数。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出去”采取先调查后决策、先小额后追加的策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即使投资出现失误,也是在企业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般不会影响到本土的生产经营。恰恰正是这种谨慎稳健的境外投资策略,减少了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因此我省企业境外投资失败较少、成功较多。

  根据我省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加快推进“浙江海外制造”。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调动多方力量帮助企业完成境外投资。一要找准合适的目标市场。对外投资有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兼而有之,特别是政治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统筹考虑各种因素,用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来衡量,当前适合“浙江海外制造”的最佳目标市场是,对我省产品需求量比较大、劳动力成本便宜、资源能源丰富、欢迎外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然最好是与我国保持友好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关部门有责任综合分析评估各种风险,选择当前比较适合我省企业“走出去”重点国家,能否可以确定10大目标市场,分别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快推进“浙江海外制造”。二要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现阶段,我省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五种方式:到境外投资建设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和公司;在境外设立研发销售中心;境外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到境外承包工程。属于“浙江海外制造”的是前三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境外投资方式。三要把握合适的并购时机。境外投资、收购外企都有最佳机会。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错失良机。譬如,今年“杰克”收购德国老牌缝纫机企业“百福因”就功亏一匮。应该说,“杰克”参与收购的时机是好的,但是错过了“锁定”的最佳时刻,导致功败垂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企业参与境外投资和并购必须牢牢把握好时机。

  发展“浙江海外制造”需要政府和各界给予企业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一要加强信息支持。除企业自身获取和掌握信息外,有关方面可以依托我国驻外机构、华侨团体和“走出去”的企业,建立“浙江海外投资”信息服务系统,为广大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国的政治、法律、政策、社会、商务等信息。只有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企业才能在陌生的环境下,避免盲目投资,减少投资失误。二要加强政策支持。取消或放宽对“走出去”的审批,对于鼓励性的对外投资,通过定期发布指导性目录或备案制代替行政审批制;对于限制性的对外投资,建议合并到一个部门审批,简化审批手续。建议适时适度放松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制,利用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促进企业“走出去”;同时,研究采取财税、工商、海关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三要加强资金支持。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一国际组织认可的机构和合法手段,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向国家建议适时增加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与对外投资规模增长相适应;积极向国家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争取在浙江省分行设立“外汇专项资金”,减少企业境外投资的汇率风险。进一步扩大我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贸易的专项资金的规模。四要加强人才支持。境外投资能否取得成功,人才团队是关键。这个精英团队由法律、商务、技术、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除企业自身培养和储备人才外,有关方面应支持建立一批非赢利性中介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培训、法律顾问、评估咨询、风险控制等支持。同时,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情况,组建若干人才小分队,为“浙江海外制造”开展全方位服务。

  (作者单位:浙江省政府研究室)

  《政策瞭望》杂志2010年第2期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