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设县2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景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17万畲汉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道路。近几年,景宁不仅跻入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15强,而且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一、立足优势、借力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
1.抓机遇谋支持,借助外力谋发展。景宁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借力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汇聚外部发展推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景宁的借力发展取得全面突破,也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2009年,习近平副主席专门复信景宁,要求景宁努力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专门出台了文件扶持景宁,省发改委、财政厅挂钩联系景宁,30多个省直机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帮扶景宁,16个省直部门专门为景宁出台帮扶政策。
2.抓投资兴项目,集聚内力谋发展。设县当年,景宁固定资产投资仅391万元,经过25年的发展,景宁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亿多元,年度投资规模增加到2009年的15.4亿元(为1984年的394倍),平均每年增长27%。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前四年,投资总量达到49亿元,远超设县至“十五”末21年40.2亿元的总和。
3.抓产业重生态,讲究科学谋发展。25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景宁县根据青山绿水的有利条件,通过科学布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既保护了环境资源,又推动了经济发展。按可比价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为9.5%,三大产业比重由1984年的60∶14∶26调整到2009年的17∶36∶47。一产形成了“茶、竹、菌、果、菜、药、花等多种经济作物齐头并进的格局;二产培育了小水电、农产品加工、洁净钢管等一批新兴产业;三产初步形成大均、大漈、望东洋等景区,成功创建了1个4A级景区。在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也不断的优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1984年为62.5%),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达73万亩,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位居全国前五名。
二、着力推进民生建设,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1.全力构建保障体系,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建县25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景宁民生保障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社会保障已初步实现全覆盖。2009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924人,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648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3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927人。低保农户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88%。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资源共享水平大幅提升。教育事业方面,投入2.6亿元实施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全县高中、初中、小学城区就学率提高到了100%、82%、71%,教育硬件设施位于全市前列;卫生事业方面,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及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县有11万名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科技事业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3.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城乡统筹水平大幅提升。到目前为止,全县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59公里,行政村康庄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分别达到91%和84%,云景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电力建设从无到有,现已建成小水电站154座,年发电量7亿多千瓦时,用户通电率100%;建城区面积从0.69平方公里,扩大到2.6平方公里。同时,全县还有13.1万人实现安全饮用水,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4%;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
三、践行“两个共同”主题,民族工作取得新经验
景宁始终将民族工(转下页)(接上页)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宏扬民族文化,共谋畲乡发展,营造了畲汉一家亲的和谐局面。
1.践行“两个共同”主题,在民族团结和谐上创造经验。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行使自治权,先后制定和修改了《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着手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条例。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全县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副县以上领导占22.2%,少数民族科级领导干部占11.3%,少数民族科级后备干部占21.7%,均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力实施少数民族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1年底,全县41个民族村100%实现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自来水等目标。
2.努力惠泽民族群众,在推动民族群众致富上创造经验。始终坚持将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来抓。县财政每年按上年度收入的10‰比例安排本年度的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以来共为畲族村落实扶持资金1000万元,实施扶持项目61个,畲族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在短短三年间增长了67.9%。对少数民族群众实行特殊倾斜的产业补助政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民族工艺品加工业和“畲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县农村畲族群众人均收入水平超过了全县农村群众人均收入水平。
3.推进“文化基地”建设,在发展民族文化上创造经验。出台《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2008—2012)》,全面推进“文化基地”建设。成立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和畲族文化研究会,积极编写《畲族语言简本》,挖掘整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成功打造大型畲族歌舞《千年山哈》。投资6000万元建设畲族文化中心,建立畲族民间艺术团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坚持每年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华民族艺术之乡。
《政策瞭望》杂志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