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高层与政务 > 政策瞭望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夏宝龙: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全面把握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任务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按照“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持了“三农”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危机冲击之年“三农”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显著:

  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在去年初农民非农就业大量减少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行的态势下,我们准确判断形势,采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帮助农民恢复外出就业等举措,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门路。去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7元,增长8?郾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郾5%,连续25年名列全国省区之首。

  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等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认真落实“保供给”和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农林牧渔生产,农业增加值达到了1162亿元,增长2?郾3%,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市场平稳。

  村庄整治和农房建设成效显著。在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形势下,我们把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全面启动农房改造建设作为“扩内需”的重大举措,完成了3185个村的整治任务,开工建设农房31?郾8万户,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村民生状况继续改善。在财政收入增长明显趋缓、支出需求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我们继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提高最低生活、五保供养、合作医疗等保障水平,率先实行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制度,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

  农村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在保供给、促增收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金融、土地等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创新,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农村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在新旧矛盾交织、内外矛盾交错的环境下,我们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全面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和“先锋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不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积极调节农村多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不和谐因素。

  当前,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已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三农”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态势,基本完成了公共服务向“三农”全面覆盖的任务,基本建立了劳动就业城乡平等对待的机制,基本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和党政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三农”工作格局。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分析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推动“三农”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发展。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展较快,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到了95%,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8%,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及其功能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城市生产要素更多地配置到农业领域,增强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对农业的支撑,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形成工农差距不断缩小、三次产业日趋协调的产业结构。

  (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加快向市民转化的任务更为紧迫。我省已有7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已初步完成,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樊篱的主要矛盾已从让农民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转变为让农民工享有同等的市民权利。我们必须深化户籍制度及相关的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并在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等各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登上万元台阶,支持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任务更为紧迫。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万元,连续25年居全国省区首位,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还不稳定,农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农业劳动者增收慢、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促进农民在增加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中进一步提高总体收入水平;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

  (四)公共资源全方位向农村配置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加快提升的任务更为紧迫。我省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条件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的任务已初步完成,就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行路难等农村难题也基本解决,但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健全公共资源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推进公共服务在水平上的城乡均等和制度上的城乡融合。

  (五)村庄数量众多、人口布局分散的弊端充分凸显,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加快建设的任务更为紧迫。我省村庄整治建设完成过半,基本公共服务初步覆盖,农房改造建设全面展开,但村镇规模偏小、人口布局分散的状况尚未改变,部分村庄衰落趋势明显,村庄整治逐个推进、农房建设原地进行、公共服务村村提升的做法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并与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土地整理复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房、人口到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落户。

  (六)城乡二元体制对“三农”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的任务更为紧迫。我省涉及“三农”的改革日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改革领域已从农业领域为主转向农村各个领域,改革层次已从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改革方式已从农村单项独进转向城乡整体配套,改革目的已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为主转向保障农民平等权利、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顺应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以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配置机制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落户机制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与时俱进,奋力创新,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2010年“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化改革、整体推进、转型升级、增收惠民”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切实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民生,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努力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步伐,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成长、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培育开发和保护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二是进一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中介服务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推进林权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资本重组做大做强,切实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三是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全面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把加快良种培育、种业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重点,积极探索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千方百计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强省际农业合作,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

  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把进一步形成“先创业带后创业”和“以创业促就业”的格局,作为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一是着力拓展创业就业领域。引导和支持农民在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商品流通业等领域创业,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二是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主要载体,支持适合农民特点的创业基地、创业园区建设。三是大力培育创业就业主体。实施“百万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四是不断优化创业就业服务。进一步优化土地流转、用地、信贷、技术、人才等服务,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中心镇、中心村是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部”,是城乡互通的重要枢纽、以城带乡的直接龙头和农村人口的集居之地,应作为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一是完善村镇布局规划。明确县市域内中心镇、中心村的数量与定点,充分发挥村镇布局规划对村镇建设的空间管制作用和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引导作用。二是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实力强、带动效应好的中心镇,开展培育小城市的试点。三是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大力推进中心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优化。四是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切实加大整治村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内道路、村庄绿化五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文化村落、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引导“撤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五是加快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把农房改造建设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建房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举措,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提升农村综合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和清水河道建设,推进新农村电气化提升扩面,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建设“森林浙江”,积极开展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建设,启动林道建设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着力提升农村民生水平。把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财政建设性资金向农村倾斜和新增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机制。一是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二是大力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农村配置。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期进修,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和农村“三残”、“留守”儿童等受教育的扶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快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三是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快推进异地搬迁,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扎实做好职能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全面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水平。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强大动力,有效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平等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扩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范围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互助社试点,继续开展土地承包权、农民住房、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网点。加大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三是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城市各类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鼓励供销合作社受政府委托承担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各类农村流通网点建设和经营。四是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取消现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划分,在市县域范围内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配套改革,逐步取消依附在户籍制度上不合理的城乡差别福利政策。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全面优化“三农”发展环境

  面对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艰巨任务和有利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党的建设,促进“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力度。加强和改进对新农村建设的督查考核和舆论宣传工作。

  全面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建立增加“三农”投入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三农”资金使用监管。鼓励城市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鼓励企业捐资建设农村公益事业,投资农村产业开发。引导更多城市教师、医生、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提高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探索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制度。积极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创新,规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扎实做好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准备工作。推广村级重大事项的“四议两公开”机制。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探索“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农村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维护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好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地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全面地掌握基层情况,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举措,扎扎实实地为农民群众出实招、办实事。要巩固农村基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切实抓好各项“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政策瞭望》杂志2010年第4期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