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公安边防风采 正文
大爱无声——罗家岙边防派出所纪实

   

   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牺牲,没有震天撼地的事件,却有无私的奉献让生命壮伟,用青春书写的大爱让事业可歌可泣。这里的警察,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格为自己执著的人生信念,以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托起一道精神的丰碑,始终密切联系着群众,始终紧密地依靠着群众,始终牢记着为人民谋利益。最终他们和群众一起,形成和谐社会建设中最默契的共振。

   这里,就是舟山边防支队罗家岙边防派出所,一个被公安部荣记一等功的警营。

   一、扁担,药箱,整体搬迁

   今年3月24日,星期一。

   走在岱山县衢山镇鼠浪湖岛熟悉的小道上,孙金磊的脚步分外轻快,就像一名急于向父母汇报成绩的孩子一样,他的心头充满了喜悦:不久前的一天,警民快速反应通道再显神威,几名经过精心策划到田涂诈骗的外地人,骗术尚未尽展就在群众的举报下落入法网。

   他和战友们把犯罪嫌疑人押到和衢山一海之隔的高亭镇拘留。回程的路上,看到衢山码头边为鼠浪湖岛群众迁居而建的颇具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正在崛起,孙金磊的心里一阵感慨。回想10个月前鼠浪湖岛那场一触即发又消于无形的危机,他对识大体、顾大局的鼠浪湖岛群众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今年26岁的孙金磊是山东莱阳人,2006年7月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罗家岙,成为鼠浪社区的管区民警。鼠浪湖岛,是岱山县最东端的住人岛之一。这座因形似鼠而得名的小岛,历史上曾因渔而盛,近年来因渔业资源急剧衰退,岛上的青壮年劳力纷纷迁向大岛,如今在岛上居住的数百居民,80%以上是老年人,它已经成为一座老人岛。

   两次偶遇,使小孙这名年轻的少尉警官拿起了 “战斗武器”——扁担、药箱。

   刚上岛时的一天清晨,小孙在晨练中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挑着一担水艰难地行走在山道上,那佝偻的身影让他心中酸楚难当。经过走访得知,当地只有一口水井,群众水源主要靠天落水,旱季时就需沿着崎岖的山道肩挑手提。对那些年迈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取水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

   不久,岛上的群众惊讶地发现,不带枪的孙警官却带上了一根扁担。一担担清水被他挑进了老人们的家中,一阵阵温暖迅速在岛上弥漫,特别是顾彩英等四位孤老太太,小孙每天早上步行两三里山路为她们挑水,一挑就是一年多。村民们的感激汇成最朴实的一句话:这就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也是一个清晨,孙金磊像往常一样四五点钟就起床,挑起水往村民家中送,晨曦中他发现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往村里赶。赶上去一瞧,他认出老人叫李其根。原来,年老体衰的老人前几天头晕不适,便起了个大早想到村里医疗站量量血压。老人从家里走到医疗站,少说也要走两个小时。

   安顿好老人,小孙心潮难平。没过几天,村民们又发现,孙警官迷恋上了医学知识,他的身上又多了只药箱,里面装的血压计、听诊器,一遍遍停留在老人们的胳膊、胸口,小孙用数据牢记着每一位老人的健康,鼠浪湖岛的老人则用慈祥的目光久久凝视着他:他是一位好警察!

   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使得2007年发生于鼠浪湖岛的一场危机被化为无形。

   当时,为了做好临港型重大项目开发的前期准备,省委、省政府决定整体搬迁鼠浪湖岛。岛上共有1080户2000多位村民,要将他们全部从岛上搬迁,其难度可想而知。果不其然,消息传开后,不少村民打起了“小算盘”,有的临时搭建了简易房扩充面积,有的商量怎样与政府讨价还价,有的甚至想做出些偏激的行为……复杂的局面令有关部门捏了一把汗。

   罗家岙边防派出所为此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孙金磊一方面配合工作组挨家挨户说服群众,一方面认真仔细地帮群众算三笔账:为中年人算经济账,为体弱多病的老人算健康账,为一些固执不搬迁的老人算亲情账。群众如果对房屋丈量尺寸有疑问,小孙不厌其烦地请工作人员上门再量一次,绝不让老百姓吃亏;群众如果对经济补偿问题不清楚,小孙会上门解释,要是自己也吃不准,他就会联系指挥部的同志答复。经过一段时间苦口婆心的工作,群众打心底感到:党和政府是为咱老百姓好,小孙是为大家着想。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计划1个月完成的动迁协议签订工作,不到10天就完成了99%,被人们称为舟山有史以来最顺利的一次动迁协议签订。很多村民签协议时这样说:“小孙心里装着阿拉老百姓,阿拉信得过,侬说签字,阿拉就落笔。”

   二、花生,熟食,老人的儿子们

   今年3月4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80多岁的於文裕老人躺在床上,盯着侧前方一张复印的相片发着呆,心中记挂着一个人:“儿子”好些天没来了,去哪了?

   於文裕老人双腿残疾,身体多病,走十米路得花好几分钟。三个儿子一个去世,一个远在外岛,另一个也是残疾人,只剩他孤身住在田涂的老屋里。

   “嘭嘭嘭……”屋外传来重重的敲门声,老人内心一阵惊喜:是“儿子”来看我了!

   老人以最快的速度穿衣下床,打开门,一位高大俊朗的警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阿伯,周斌出差去了,我来看看你。”

   前些年,因为孤身居住,老人不堪寂寞,再加上生活不便,常常暗暗哭泣。现任所长、当时还是田涂社区管区民警的程太良得知情况后,开始了一场爱心接力。

   村民们记得很清楚,孤老一般的於文裕,以前很少洗澡、洗衣,屋内散发着阵阵异味,令人不敢靠近。有一天,难得有客人上门的老人家里忽然来了10来个人,他们在程太良的带领下,帮老人洗完澡又洗衣,擦完窗又拖地。从此,这些人经常出现在老人的屋里。笑容,又挂在了老人的脸上。

   不久,因为工作变动,警官周斌从程太良手中接过了这一棒,他也无微不至地关怀起了老人。天热,他掏钱给老人买了只电风扇;老人馋了,他亲手给老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老人洗澡、洗衣、打扫卫生……周斌承担起的,是比一个儿子更多的责任。

   有一天,老人突发急病,连续三天的高烧,令他感到了死亡的恐惧。第三天太阳下山的时候,老人忍受不了持续的高烧,起身连喝了8碗凉水,感到寿期已尽的他摸索着给派出所打去电话,想和“儿子们”作最后的告别。他刚刚说完病情,对方就大声道:“你在家等着。”没过几分钟,警车呼啸而至,“儿子们”风一般抢进屋里:“阿伯,我们来了!”

   两行热泪,沿着老人的脸颊滚滚而下……

   “从懂事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为我的父亲洗过脚。”这,是周斌对亲生父母的深深愧疚。但罗家岙的群众都知道,他和所里的战友们一起,把人间的至孝,全部奉献给了群众。这里的孤寡老人不孤独,派出所的官兵就是他们最贴心的儿子。

   76岁的孤老姚文德,一个人远远地住在村子的一角,因为脏,村民都不敢靠近他。

   2003年7月的一天,周斌走进了老人的家门。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浓浓的霉味和大便的臭味,这间屋子,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外人进来过。

   尽管恶心的臭味差点让周斌把胃里的东西都吐出来,他还是帮老人彻彻底底地打扫了一遍卫生,又烧好水,帮老人洗了澡。然后他烧了一餐可口的饭菜,看老人吃得那么有滋有味,那一刻,周斌真是有流泪的感觉。他在心中默默地说:从今以后,我不会再让您一个人孤苦伶仃了。

   2005年6月,镇里建起敬老院后,将老人安排进了敬老院。老人搬走的那天,周斌特意帮他换了身新衣服,老人舍不得离开他,流着泪,抱着他不肯走。到敬老院后,周斌隔三差五地去看望老人。每次见到周斌,老人都开心得像孩子一样,话也特别的多,以至于敬老院的好多孤老以为老人有个当警察的儿子。

   2006年3月,周斌赴外地培训一个月。其间他挂念老人,好几次打电话给敬老院院长了解情况,每次院长都说老人很好。4月初他培训回来,特意给老人捎了些他最爱吃的糖糕,连派出所都没回就直接到了敬老院。院长见到周斌,一把将他拉进了办公室,说老人几天前去世了,病危时再三叮嘱院长:“周斌平时为我操心已经够多了,这次让他在外安安心心培训。”院长递给周斌一个红包,说是老人临终前托他交给周斌的。周斌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崭新的100元人民币。他顿时明白了老人的心意,原来老人生前曾对周斌说:“我老了,也不能回报你什么,等你结婚时,我要送你一个红包。”但老人终究没能等到他结婚的那一天……

   2006年,衢山岛凉峙村村民进行了一场跟踪,终于揭开了心头的一个谜。

   凉峙的管区民警叫张立镇,他刚来不久,村民们就发现了一件奇怪事。这个小伙子早晨到村后,经常先到熟食摊买一大包鸡肉、鹅肉等熟食。起先,村民们以为这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午餐,但不久就发现,小伙子的午餐根本没有这些熟食。这是怎么回事?问他,他总是嘿嘿笑着不回答。

   村民们远远地跟着买好熟食的张立镇,只见他走进一户户贫困老人的家中,从最后一户人家出来时已是两手空空。村民们终于明白了。

   今年77岁的韩杏利老人孤身住在四平村一个叫狗头颈的地方,老伴和三个儿女先后去世,只剩下一个耳朵听不见、手有残疾的小女儿。风烛残年的她体弱多病,腿脚不便,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警官张立镇、张超的出现,使她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那是2005年7月的一天上午,韩大妈正卧病在床,常年没有客人的家里,突然传来了久违的敲门声,进来一位身穿警服、中等个儿、面带笑容的小伙子。“我是四平村的警务区民警,我叫张立镇,这是我名片,上面有我的电话,大妈以后凡事都可以找我,名片就放在您的枕下,这样方便找。”

   那天上午,是韩大妈觉得整个世界洒满阳光的日子。张立镇打扫了屋子,掸掉了窗框边的灰尘,门、桌子、凳子也统统擦了一遍。家里不通自来水,用水要到山那边去挑,张立镇提起水桶、拿起扁担出了门,他把大妈家的大水缸挑满了水。

   从此,韩大妈多了一个“民警儿子”。接下来的每个星期,韩大妈总能见到这个“儿子”,有时他带来大米、猪肉和蔬菜,有时他拎来水果和营养品。而离开时,老人家的水缸总是满满的,家里总是干干净净的。

   韩大妈家的三间矮石房是上世纪70年代初建的,早已现颓势。张立镇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和村干部一起把大妈家破损的玻璃窗换好,地上浇上了水泥,墙壁也刷白了,还在房前砌起一堵2米高的围墙,挡住风雨的侵蚀。

   2006年4月27日早上5时多,韩大妈腰椎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疼得死去活来。接到韩大妈邻居的报信,张立镇和一名战士来到大妈家。张立镇背着大妈足足走了一公里山路,才乘上停在路口的“爱民服务流动车”,直奔位于岛斗的岱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半路上得知大妈没吃早饭,又下车给她买来鸡蛋、包子和牛奶。进了医院,从挂号、就诊,到配药、输液,张立镇一直忙到下午1时多,连中饭都没顾上吃,一直陪大妈输好液,把她送到家里。

   病体痊愈后,韩大妈拄着拐杖出门了,她要把托人代写的一封信亲手塞进村里的信箱。这封信中,写满了她对警察、对共产党的感激。

   从狗头颈到村中心,有三四公里的崎岖山路,得翻过三座山。一路上,大妈步履蹒跚,走走停停,直到太阳快下山了,才把信塞进了村里的信箱。“我不识字只能请人写,但信必须得自己送,我断腿断手了也要自己送,我没有什么可以表示的,只能这样表示谢意了。”她说。

   和韩大妈一样,於文裕老人也想不出感谢民警的办法。去年上半年,同样是在大病痊愈后,老人有了一些在邻居王菊球看来非常奇怪的举止。

   老人的家门前有一块篮球场般大小的菜地,一直由王菊球帮老人照料。但这些天来,老人却一反常态,拄着双拐种起了花生。再三询问才知道,老人想亲手种一些花生,到下半年让派出所的“儿子们”尝尝鲜。

   花生成熟了,老人不要王菊球来摘,非要自己亲手摘,亲手送到了派出所。他说:“我小时候,家里住过解放军,他们来的时候总是将三枝枪倚在我家门后,看见这三枝枪,我就有了安全感。现在,我家来了警察,看见他们头上的警徽,我就认出了,他们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解放军。”

   老人家里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复印的派出所警官照片。老人说:“这是我心中的菩萨。”

   三、闭门羹,“大炮”,群众工作毕业证书

   罗家岙边防派出所所长程太良,如今已总结出了 “人口熟悉五法”“真情黄手帕”“海上老娘舅”等群众工作新方法,但11年前,他刚刚被分配到罗家岙派出所时,他曾吃到了群众的一餐“闭门羹”。

   那天,他到渔民王齐平家走访,却被堵在了门外,主人拉长脸跟他说:“你到我家干什么啊?我又没犯法!我们家的孩子最怕警察,你别把我小孩子吓着了!”还没等他解释,对方就“咣”的一声关上了门。

   程太良被这一席话说得傻傻的。他转念想:老百姓为什么不欢迎我?老百姓为什么觉得只有自己犯法了警察才会上门?警察除了抓赌抓贼,还能干些什么?

   程太良决心像销售员一样,先把自己“推销”给群众。他特意做了20多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木牌子,写上“有困难找警察”的大字,并贴上自己的照片和联系方式,立在了辖区的主要路口和码头。又利用小学法制辅导员的身份,从亲近孩子们开始,有时去学校,还会给孩子们带上一些糖果。一来二去,他和孩子们就成为好朋友了。

   当他再次到王齐平家走访时,王齐平的孩子很远看到了程太良,亲热地跑出来,拉着他的手进了家门。王齐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儿子会和警察这么亲热,也就笑脸相迎。

   群众和警察之间的心灵篱笆,就这样被拆除了。程太良明白,警察走进群众的家门,和群众交朋友,并不难,关键是要用心、用情去沟通。

   仅仅一年工夫,程太良就熟悉了辖区4658名群众的基本情况,凡是涉及到田涂的人员,刑警队员不必走门穿户,只要问程太良就能了解到详细的情况。

   他所付出的,是一年跑烂了2双皮鞋、3双解放鞋、10多双布鞋。

   “大炮”,是一名养羊户的外号,因其嗓门特大而得名。今年3月4日下午,警官吕芝亮特意去看他。汽车在盘山道路上开了近20分钟,在山顶停下。吕芝亮沿着峭壁往下爬,10多分钟后才到目的地,他进门亮开嗓子哥们般地一声吼:“‘大炮’,来看你了!”

   几年前,“大炮”和警察不仅不是“哥们”,甚至还有不小的对立情绪。在村里,他也是村民们避之不及的“刺头”。遇上警察,他不是找茬,就是挑刺,一些警察甚至觉得他蛮不讲理,存心捣乱。

   有一次,“大炮”将一只羊拴在村民的家门口,羊挣脱绳子跑了,他却怪是村民放走的,由争吵继而大打出手,直到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大炮”养羊的地方比较偏僻,因为常有羊莫名失踪,为了让他安心养羊,派出所圈出一定范围,竖起了保护养殖的牌子,没想到他竟把牌子插到了村民种的一块田地上,硬说这是派出所插的……

   派出所不因其“刺”而厌弃,反而予以更加贴心的关心。一次,“大炮”养的许多羊同时出现病患,他怀疑有人投毒。派出所立刻展开细致的调查,还请检验部门抽检,最终排除了中毒的可能。那个时候,“大炮”一有什么怀疑就给所里打电话,虽然事后证明都是空穴来风,但当民警再一次接到电话,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仍会迅速赶赴现场。这场风波平息后,从不言谢的“大炮”牵着一只羊走进了派出所大门,他要来谢谢这帮“哥们”。

   从原岱山电力局退休的田涂村张开心老人,无意中当过一次“考官”,并当场给罗家岙的警察颁发了 “群众工作毕业证书”。

   2006年的一天,程太良刚好从他家门口经过,他就把程太良拦进了院内。“你们对群众到底熟不熟悉,大伯今天要考考你。”

   “大伯,你考吧。”

   “某某家一共几口人,住哪里?”

   “有4个人,住在某某地方,他孩子上小学四年级……”

   “那某某是做啥工作的?”

   “他是渔船老大,船号是……”

   听说张开心在“考”程太良,左邻右舍围拢过来,加入到“考官”队伍。虽然“考官”们的问题越来越刁钻,但程太良一直对答如流。张开心指着程太良说:“不错,不错,我要给你们发张‘群众工作毕业证书’。”

   其实,要问罗家岙所的警察和群众有多熟悉,你不必挨家挨户去问,只要看看老百姓家养的小狗就知道了:警察走进哪家的门,哪家的小狗必定欢快地摇着尾巴出来相迎。

   四、爱情,亲情,鱼水深情

   2006年2月15日,情人节的浪漫刚刚散去。李永明木然地站在码头上,目送客轮徐徐离去,客轮里,坐着他的妻子、儿子。他隐约感到,随船渐渐远去的,还有他的爱情。

   李永明是罗家岙所的业务尖子,所里离不开他,群众也离不开他。30岁时,小伙子才在老家完了婚。但成家后的生活,并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一年回家只有一二次。儿子出生后,妻子一个人拉扯很辛苦,在与李永明的通话中,难免会有一些争吵和相互的埋怨,久而久之,感情出现了裂痕。

   2006年2月14日中午,李永明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突然出现在所里,妻子把儿子往他身边一放,冷着脸气呼呼地说:“你今天给我说清楚,到底是要家庭还是要工作?难道你就这么忙吗?我不相信!跟你们部队的人结婚我图什么啊?实在无缘,我们就离婚吧……”面对这种情形,李永明一边抱起儿子哄着,一边向妻子反复解释。为了不影响工作,第二天他执意劝说妻儿先回家。

   这段感情,最终没能留住。离婚后,儿子由李永明的父母抚养。妻子离开他后,他对儿子的思念愈加强烈。去年春节,他回家探亲,到家还没放好行李,就喊起儿子的名字。但他发现,儿子并没扑向他,也没叫一声爸爸,却是躲着不让他抱,躲在角落里偷偷望着他。李永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跑到屋外痛哭起来。

   李永明觉得对不起儿子。他长期和罗家岙的3名贫困儿童结对,比起对待儿子来,他对这些贫困儿童,日常生活中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虽然在心底,他是那么深深地爱着儿子。

   当地群众,称这位30出头的警官为老李,这个“老”字,是当地遵循的一个尊称。

   去年夏天,“老李”连续办了好几天案子后,在走访困难户唐娇云家的路上晕倒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四周围着10多名社区群众。村民沈惠琴说:“老李,你可不能把心思全都用到工作上,自己的身体也不顾了?再这样下去,我们会不安心的!”

   好多村民得知“老李”成了单身后,纷纷为他张罗起对象,他们觉得“老李”一天不结婚,他们心里就一天不安宁。

   但更多村民给予“老李”的,是心贴心的信任。

   2006年春节前,村民老鲍一脸苦色地找到“老李”,说他承包的菜场20多个摊位收不上摊位费。“老李”一出面,摊主们就说:“为这件事把老李都麻烦了,怎么说得过去?阿拉相信老李,听老李的!”当天大家就把钱全部交到了老鲍的手里。

   2000年以来,罗家岙派出所辖区的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没有发生一起恶性案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案件查破率也逐年上升,副所长张足说,7成案件的破案得益于群众的举报。

   这些年来,他们为群众开出了爱民服务流动车,开通了24小时的爱民热线,建立了民情日记,推行了真情黄手帕服务(谁家有事需要服务,只要挂出黄手帕便能得到巡逻民警的及时帮助),开展了为渔民守夜、为群众换锁固窗等活动。

   这些年来,他们先后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两名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一名同志被评为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标兵。2000年以来,连续4次被团中央、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2次被公安部评为人民满意公安基层单位,4次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2004年以来,连续3年被公安部命名为一级公安派出所。2006年,省政法委、省公安厅、省边防总队、舟山市委政法委和市公安局都分别作出了向该所学习的决定……

   罗家岙的群众,没几个人能说得全派出所的这些荣誉,但大都能说出派出所的一个个爱民故事。他们觉得,有没有这些荣誉,罗家岙派出所民警都在他们心里占据着一个无法攀越的崇高位置。

   这就叫“大爱无声”!

  


   图一:所教导员周斌与村民拉家常

  


   图二:孙金磊与老书记谈建设旅游渔业村的事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