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人均GDP为4433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490美元),标志着浙江进入了工业化发达阶段。“十二五”后期浙江人均GDP有望达到10000美元,预示着浙江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新兴服务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紧密相联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浙江“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只有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才能实现浙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型,走出一条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二五”时期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思路
以地方产业集群区为依托,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从科技服务、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形成区域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以资本与技术为纽带,积极完善建设以物流、金融、科技、交通、信息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龙头。
确立“强制造、重服务”的均重产业政策。适当调整以前“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把服务业的发展定位提高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等战略高度,强调服务业与制造业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确立“市场内生、政府外推”的双主体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推动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加快改革的步伐,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推进制造业流程再造和资源整合,培育一大批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发展新型模式,形成服务业产业链,推进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对接与合作,进一步加快浙江在物流、金融、科技、航运、交通、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据区域优势和空间布局特点,推动杭州外包中心、宁波舟山航运中心、金华商务中心、甬台温制造业服务集群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为打造区域服务集群奠定重要基础。
确立“商务咨询与研发设计”为新业态模式。“十二五”时期,要把积极培育高端商务咨询与研发设计确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业态模式。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发展,企业规模扩张以及跨区域投资活动增加的基础上,并受到人才、技术、资金的制约。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适应而且要稍超前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
确立“制造服务业”为重要突破口。现代制造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提供市场需求调研、产品设计研发、物流服务、工程安装调试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等服务的行业,已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目前,在制造业发达国家,以制造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模式占服务领域总额的50%以上,成为引领制造业升级和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确立“农业服务业”为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服务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农村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发育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为农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以及为农村和农业服务的基础设施,是这一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发展涉农生产性服务业时,给予政策性扶持。
确立“浙江优势服务业”为出发点。“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发展具有浙江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争取建成以货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全面开放、监管有力、交易便利、竞争有序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确立“教育、培训、咨询”为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要把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教育培训与指导咨询作为主要任务。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拓宽渠道,集聚和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自觉加大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努力提高现代制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
“十二五”时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切实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管制。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有三点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在对自然垄断型服务企业进行拆分时,强调竞争与效益兼顾原则;二是有一套对自然垄断型服务产业的成熟的监管体系;三是先制定法律、法规,然后以此为依据推行市场化改革政策。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浙江的相关政策现状,在推进垄断型生产性服务市场化改革时,要特别注重完善相应的监管体制。目前,民营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发展,比在制造业领域中要艰难得多,不要说金融领域,就是一般的运输业,准入门槛也是不低的。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从而加快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和共同升级。
将杭州、宁波中心城市建设成面向全球的生产性服务集聚中心。杭州、宁波等沿海中心城市面临着商务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土地等资源制约加重等不利因素,应发挥这些中心城市的服务聚集功能,加快向服务业转型,建成若干面向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培育一大批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专业供应商。同时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培育发展企业金融、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会展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创新。一是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和制度设计,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在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二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合资合作水平,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引进、管理创新;三是积极有序引入战略投资者,对目前仍带有垄断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重组,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适当扩大服务进口,既为省内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又引入市场竞争,促进省内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的改善;五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
积极拓展,构建有浙江特色的制造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鉴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态势,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招商措施,加快发展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制造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的核心是研发设计、咨询等,制造服务业开放需要积极引入创意、人才和好的商业模式,以此引导和带动浙江制造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同时,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的重要平台。要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加快生产和服务的网络化与国际化;着力推动市场营销服务的升级,增强市场控制力、利润增值力和差异性竞争能力;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方式,促进商务服务业本身的创新和升级。
大力扶持中小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壮大。具体而言,政府应通过简化中小服务企业在注册登记、申请执照、缴交税收等方面的手续,减轻中小服务企业的行政负担,为其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通过设立中小服务企业创业基金、提供贷款担保、降低小额贷款质押要求、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政府可通过提供启动资金、减免税收等手段,引导建立区域性技术中心,专门负责研发中小服务企业所需的创新技术并提供技术培训。还应建立完善市场信息网,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国内国际的市场供求信息。
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流程改造,协调发展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和引导制造类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改组和改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企业改革改制,推进企业流程再造,剥离生产性服务,使其市场化、社会化,以降低运营成本。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再造:一是细化企业内部分工,推进生产服务系统和生产制造系统的分离,强化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增加生产性服务的内部供给。二是将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外部分工,推进研发、设计、营销、物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外部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外包服务,增加生产性服务的外部供给。三是发展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将研发、设计、物流等环节分离出来,外包出去,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运作效率,扩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