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爱民记者
郑雪君,女,1961年生,浙江温州人。1979年到温州第二棉纺织厂工作,曾任厂党委副书记,1993年应聘到温州晚报工作,历任要闻部记者、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编委、总编辑助理,并兼任“雪君工作室”栏目主持人。曾荣获温州市优秀党员、温州市十佳女性、温州市劳模、浙江省劳模、浙江省首届飘萍新闻(人物)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还曾先后当选为省十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
困难群体的代言人
读者同事的贴心人
郑雪君同志自1993年1月到温州晚报工作至今已15年多了。她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为困难群体说话,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时时刻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当她从团市委希望办得知全市有数千名中小学学生因贫困而面临失学或已经失学的情况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行动起来——在和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局进行周密的策划之后,在温州晚报推出了“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结对助学活动,5年共为12000多名特困生解决了上学费用。每年春节前夕,她都要牵头与市慈善总会联合推出除夕慈善大宴活动,到2008年春节累计已有15000多户困难家庭的30000多人吃上了分岁酒。
2003年7月1日,温州晚报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雪君工作室,开通特色民声热线,她更是如鱼得水,深入民间,开创出一条以“人文关怀”为主要特色的民生新闻之路,并以工作室为载体,积极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下面有两个案子的办理情况可以说明郑雪君是怎样为困难群体服务的——沈秋菊是泰顺县洋溪乡后头村的一名54岁普通妇女。她和丈夫林明存因涉嫌诬告陷害罪被该县公安局刑拘,数月之后茫然无助的秋菊家人找到了雪君工作室。“当时我知道这个案件涉及政法部门,稿子不能刊发。可百姓的事无小事,我也没多想就去了。”从高速公路观美站出口到泰顺,大约100公里的山路上有1730多个弯,雪君为了泰顺县这起“秋菊伪证案”在这条山路上整整奔波了8趟,大约有5000公里左右的行程,在这期间她多次因晕车而呕吐,但却始终没有放弃,默默地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得到公正的审判而努力。终于在2005年10月22日,泰顺县人民检察院、泰顺县人民法院作出了《共同赔偿责任书》,沈秋菊夫妇获得了4万多元的赔偿。最近,又获得15万元的生活补助。
2005年2月的一天,市区妇女黄某来到雪君工作室,她告诉雪君,1992年经人介绍她和龙湾男子张某相识,不久便确定了恋爱关系,后两人一起去辽宁抚顺做生意,以夫妻名义开始生活,回温后又生下一女儿,多年来的共同生活已经让黄某与张某构成事实婚姻。但是2003年黄某一次偶然去龙湾找张某时却发现其早在1995年便在永强娶了妻子。黄某想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但法院个别办案人员以找不到当事人为由不予立案,以至于黄某投诉无门。雪君了解情况后,便参与了这起案件的调查和跟踪采访,最后张某在雪君的耐心劝导下终于投案自首。2008年1月25日,张某被龙湾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一年。黄某拿到了60万元的女儿抚养费和补偿金。
除这两个典型的事例之外,郑雪君做的其他一些好事也令人称道。比如说前年,“桑美”台风给温州市苍南县的中小学校带来了重创。郑雪君策划了“不让一个受灾学校开不了学”活动,并作连续报道。此次救助行动共为苍南灾区学校募得70多万元捐款,郑雪君还组织并亲自带了由100多号施工人员组成的工程队,前往大渔学校,抢修校舍。
郑雪君不仅为弱势群体说话,热情为读者、为市民服务,在生活上还非常关心体谅同事。她部室的一位同事已是大龄青年,自幼丧父,母亲没有经济收入,他谈恋爱想购房结婚,但钱不够,雪君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帮助他,并告诉他,不用急着还。后来另一位同事找了对象购房钱不够,向她求助,她已经把自己的积蓄都出借了,就把自家的房产证借给他去贷款。大人物眼中的小人物 小人物心中的大人物
做市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是郑雪君渴望扮演好的重要角色之一。雪君工作室开张后,她便积极与市政府部门联合为民办实事,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先后有6位副市长9次到雪君工作室接民生热线,20多位部委办局的一把手和24位全国、省、市的人大代表也先后到雪君工作室接过民声热线,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
有人这么评价郑雪君:她是大人物眼中的小人物,小人物心目中的大人物。
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
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
郑雪君15年如一日,工作时间是全天候的。她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白天和上半夜都上班,有时甚至通宵上班,双休日和节假日都没休息,被同事们戏称为“工作狂”、“拼命三郎”。当部主任的时候,她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5时起床,夏天6时、冬天7时到达报社,先浏览各大新闻网和新华社稿,看是否有重大的新闻题材,再看本地各媒体的报道,并与该报已有稿件作比较,查漏补缺。7时30分是边吃早饭边参加报社惯常的晨会,8时至11时30分编排要闻版。下午1时30分至5时,组稿和处理雪君工作室的投诉、救助及报社其他部室要求帮忙跑公关的事,还有应付各类大大小小的会议及报社领导交办的工作等等。下午5时至5时30分参加报社的谈版会。晚上6时至11时编稿、写稿或参加一些和报社有关的社会活动。而如今她分管报社6个部门的工作,她的工作时间又作了调整:清晨6时至8时,晚上6时至11时为在办公室看书、看报、看大样、写稿、写策划书、接待读者投诉及与客户、关系户联谊的时间;上午8时开始至下午5时30分,为外出跑企事业机关拉业务、开会和跑政府有关部门、公检法司机关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的时间。工作强度大,睡眠时间短,但她的精力却始终很旺盛。
为什么连续15年超负荷的工作没有把郑雪君累倒?她总是微笑着说,“因为我有使命感。”
年发稿量全国少见
获奖作品本报最多
郑雪君当记者的时候,一个人跑很多条线,因为她的敬业和勤奋,年见报稿量达700多篇,最多的一个月发稿63篇。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哪一个新闻单位的记者破过这个记录,也就是说郑雪君年见报稿创了全国之最。
为什么她的稿子命中率这么高呢?原因有三:一是她的人缘特别好。她采访到哪里朋友就交到哪里,信息网络就布到哪里;二是她的敬业精神。她腿勤、手勤、脑勤,碰到好新闻的机会特别多;三是她的钻劲和韧劲。
2003年3月初,她和同城其他媒体的记者一起前往北京采访全国两会。在没有两会采访证的情况下,因她的大胆,她的钻劲、韧劲,使她采到了其他同城媒体采访不到的独家新闻。最令同行佩服的是,她大胆地“混”进会场,抓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浙江代表团和代表们一起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既有分量又有可读性的独家新闻。后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到浙江代表团,她再次混进会场,但被警觉的警卫发现,又被“请”出了会场。她急中生智,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帮她录音,这样,她人虽没在现场,却写出了“曾庆红七次插话”这篇现场新闻。
她不仅见报稿多,获奖的作品也是名列前茅。10年来,她的作品获全国晚报好新闻特等、一、二、三等奖和浙江省好新闻二、三等奖和全国地市级报好新闻奖共有30多个。工作室雪君命名
做好事如虎添翼
2003年7月1日雪君工作室成立后,郑雪君如虎添翼,为老百姓服务的热情更高了。她和她的同事按照为广大读者和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当好市政府和市民的桥梁和纽带的定位积极开展工作,为老百姓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不时有读者送牌匾登门道谢。2005年9月9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特地批示称赞:“这是个好典型,值得总结推广。我们的新闻媒体应该努力打造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名牌栏目。”2005年底,为该栏目工作的团队被温州报业集团党委评为集团十佳团队。2006年,该专栏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记协评为浙江省新闻名专栏。
雪君工作室最经典的案例之一:每年春节前夕,雪君工作室都要推出除夕慈善大宴活动,到2008年春节累计已有15000多户困难家庭的30000多人吃上了分岁酒。
雪君工作室最经典的案例之二: 2006年底至2007年初,雪君工作室与温州新闻网合作,在全国首创“人大代表集体博客”,使人大代表和全国的网民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为各级人大代表参加好2007年的全国、省、市人代会准备了许多好的议案和建议。此举受到国家和省级媒体的关注。他们纷纷写消息或通讯或评论予以报道和评价。各级人大和理论界对此也高度关注,省委党校专门派人来温州调研并作出评价:此举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雪君工作室最经典的案例之三:雪君工作室结合浙江省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温州市的“阳光行动”,和市长专线合作,组织策划了“阳光行动,市长接听民生热线活动”,所有的副市长都参加了这个活动,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郑雪君同志15年如一日,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埋头苦干、坚忍不拔;爱社如家、爱人胜己;堂堂正正、不谋私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是浙江新闻界公认的爱岗敬业的一面旗帜,群众有口皆碑的“爱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