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因素。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既要破解体制机制问题,更要重视科技发展问题。从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层面分析,主要是把存量做优,增量做高。
存量做优。我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决定了科技所面临的主战场即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在传统的、原有的增长方式潜力尚未完全耗尽之前,用新的增长方式置换传统的增长方式,即在增长诸要素中,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劳动贡献率与资本贡献率之和,坚持把存量做优。在置换过程中,科技工作重点要解决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技术水平、低效益的“两高两低”问题,由传统的“多产多销”赢利模式转向“少产多效”模式。受资源和环境容量限制,解决“两高”可以为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受制于国外反倾销和同行的竞争,解决“两低”可以提升浙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增量做高。做高增量的核心是用新的技术,做新的产品,建新的产业。做高增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对提升我省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形成产业集群,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又可以“无中生有”,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培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核心技术标准。
创新思维:立足现有基础,栽小苗、移大树、重嫁接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长期增长至关重要。建立在新的技术轨迹上的新兴产业,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形成主导设计,可以构建起新的创新能力,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同时,由于新兴技术由研发到产业化以及产业链扩展中存在大量技术溢出和扩散,会对相关产业带来明显的拉动性。如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循技术创新的特点,认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阶段特征,以便对政府科技投入、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模式有更深入的把握。
栽小苗。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某个产业领域的一项原理突破性的重大创新导致技术分化,形成多个技术群和企业群,引发产业生命周期的更替。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和技术创新能力,借鉴“台湾工研院”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制造方面的超前布局和研究,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经验,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前部署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同时,要注重从技术层面来选择研究方向,避免以领域为选择,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
移大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非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跟踪方式以及利用浙江体制机制的优势,以人才和技术双重引进的方式,可以实现跨越,如广东的产业转移园建设,深圳“千亿级”企业建设,都是基于世界级领军人才和技术引进而得以实现的。因此,我省要以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勇气和战略,以“移大树”的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嫁接。根据我省块状与区域经济的特点,从战略导向设计,对规模足够大的传统产业,引入具有广泛产业带动性和关联性的、具有核心又有共性的技术,以嫁接方式进行改造,从而提升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省级科研院所以及研发力量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也可采用以所引所、以院召院、以企联所等形式嫁接优质资源,提升能力水平。政府要建立引进核心与共性技术的机制,在每个行业确定几家重点扶持的大企业,集中财力进行扶持,以大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创新模式:合作弥补自身不足,并购实现技术跨越
在走向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合作研发、并购跨越和产学研合作是科技资源不足的区域或企业选择的三种方式,这也是由技术的后来者位置所决定的。
以合作研发弥补科技资源不足。浙江从自身现实出发,早在2003年就提出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从项目、技术、人才合作起步,到实体机构引进,实现了浙江在科技领域的人才数量、质量和技术转移的跨越,累计引进共建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775家创新载体,引进人才达1.5万名,投入190亿元。要实现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必须进一步加大引进与合作力度,尤其是引进优质国内外的创新资源。
以并购获取实现技术跨越。通过并购方式获取技术,特别是海外技术资源,这是后来者企业的一个重要选择。我省万向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先后并购了二三十家公司,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了大量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成为美国汽车市场的重要供应商,销售额从成立之初的350万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也包括其全部关键技术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这种并购方式可以大大缩小浙江在某些领域与全球的技术差距,同时也提升了浙江产品的市场份额。
组织产学研合作。要以项目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扶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平台,组建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要以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为契机,推进各类“园区”二次开发。围绕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活力、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推进科技城、孵化器、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劳动密集做大GDP数量,劳动素质提升GDP质量
从经济学上分析,经济增长依靠各种要素起作用。产业革命前,靠资源;产业革命后,靠投资;而现代经济增长,靠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回报是递增的,原因在于物质资本是损耗的,而人力资本是不损耗的。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发挥人力资本,也就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一个特点,可以把东西做得很大,把规模做得很大(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居全国前十位的有336种)。但是,通常很难创新,也难以提升GDP质量,因为它受制于劳动者素质。从我省现状来看,无论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短缺的是技术和人才,因此,培养和引进一批技术领军人才,攻克一批核心技术,是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继续通过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鼓励企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领军型科研人才。以发挥科技人才最佳成效为目的,制定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与措施,培育起一个能吸引人才,能使得人们发挥创业精神的环境,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环境:改变激励方向建立考核体系
鼓励自主创新,主要是减少对非自主创新的过强激励,因为只要存在比对自主创新更多的激励(如对出口补贴、基础建设、外资引进等过度激励),那么,自主创新投入就不可能增加,甚至会减少。因此,要改善总激励环境或方向,制订具体的自主创新刺激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从重视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始,通过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创新项目和创新企业,支持新兴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对具有区域性、块状性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政府和企业按比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同时通过能耗排放限制法则和以环境资源的限制,剥夺区域发展的权利等形式,实现产业导向,在改造提升中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在培育扶持中推进经济结构低碳化。要制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体系,定期对各地评估考核,适时发布考评结果,引导并激发地方政府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降低战略性竞争行业的国有资本比重,发挥民营资本对产业升级的战略作用,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