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位一起携笔从戎的入警大学毕业生(为便于区分,暂称为甲和乙吧),分到两个边防派出所当普通民警。地处十分偏僻,生活条件较差,工作琐事不断,让这两位原本对未来满是憧憬的年轻人很是失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们有些迷茫。两人小聚时,常痛诉心中郁闷,大有怀才不遇之感,甚至有点怀疑起自己的选择了。
甲与老父亲通电话时,被察觉出情绪的低沉,原本不愿让家人担心的甲说出了自己的状况,老父亲听完儿子的诉说后,没有过多的批评,只送给儿子一副对联:能力不说我胜于人,胜于我者尚众;境遇休言我不如人,不如我者还多。让儿子好好琢磨。
与此同时,乙也和母亲谈起自己的现状,做母亲的一听儿子受委屈了,很是心疼,当即跟儿子说:"你再坚持一下,妈想办法找找人,调一个好单位。"
在苦闷、彷徨、迷茫之后,甲明白了老父亲的良苦用心,不再成天抱怨,而是埋头苦干,刻苦钻研起业务来,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份看似琐碎却很有意义的工作来,看周围的领导、同事和辖区的群众也顺眼了,他觉得工作起来浑身是劲。五年过去了,甲因工作成绩突出,立了功,被评为“破案能手”,破格提拔为副所长。而乙在家人的帮助了,折腾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如愿调到了条件较好的单位,但是他并没有满足,和一起毕业到地方工作的同学相比,他的失落感更强了,因此工作也打不起精神,得过且过。五年过去了,他感觉自己好像没有什么长进,成了单位里的"边缘人",又萌生了转业的念头。
类似甲和乙的情况,在全部队从地方招录的大学生中并非特例,干得好的比比皆是,不能称心如意的也绝非个别。其实,对于每一个刚走出校门,步入警营或是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感觉不适应总是难免的。毕竟他们一直是从校门到校门,所经历的事情比较单一,所以思维也相对单纯。然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复杂群体,以单纯入复杂,岂有一下子适应之理。而无论到部队还是到地方,如何适应环境、融入环境、进入角色,是入警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课。
我们每个人都在现实社会中生活,不可能脱离开周围的环境,所以自以为是的清高,高人一头的孤傲,以及眼高手低的自负,窃以为实不可取。有人说我们要用我们的想法改造环境,试问,你连环境都融入不了,又如何去改造?还有人说等我融入环境了,就迷失自我了。我想,那就要看你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设计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了,融入社会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迷失自我的呀。用法之妙,存乎一心吧。
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安慰那些干得不是很顺心的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凡事无绝对,在这个岗位干不好虽不等于换个岗位就干不好,但也不等于换个岗位就一定能称心如意、顺风顺水,抛开专业因素不谈,个人追求、性格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对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向往高质量的生活,也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但是究竟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工作、事业、人生,究竟如何面对前进中的困难、风雨、挫折,每个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怎样才是好好活呢?我以为,干什么很重要,但心态更重要。有句话说得好: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须风雨兼程。对于入警大学生来说,既然选择了从军的道路,那么首先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投入到自己选择为之奋斗的事业中,身入更得心入,才可能真正在这项工作中有所作为。
古往今来,在人生道路上不遇坎坷与挫折的人是少之又少的。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面前的"挡路虎",是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赶走这只“纸老虎”,还是心生畏惧,绕道而行,也将决定着人生、事业的成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是经历了风雨挫折、艰难困苦,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才更加珍惜人生的拥有。
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与高度?老子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积小胜为大胜,融小成为大成,或许是一步步走出困境,一步步迈向成功,接近人生理想最可行的方式吧。
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或许调整一下心态,我们会走得更好。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而我以为,路更在心间!
(原载《中国边防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