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读过《资治通鉴》的人,对张安世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汉朝,他的确是个人物,集尚书令、右将军、富平侯于一身。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这样一段史载:“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弗复为通。”曾举荐过的人前来道谢,张安世觉得受到莫大侮辱,陡然狂怒,认为自己为国家举荐贤能,哪里有私自酬谢的道理!从此就与那人绝交了。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炎曰:‘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向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祜曰:‘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言讫而亡。”西晋宰相羊祜临终前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右将军杜预接替自己后,把奏稿轻轻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不留一个字迹于后人。
张安世的绝交,似乎有点“过”,让人觉得不近人情;羊祜的焚稿,也有“小题大作”之虞。拂去他俩一“绝”一“焚”的历史尘埃,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耀眼的精神丰碑。它令人肃然起敬,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在一些人眼里,他们还是有些“另类”和“异端”。不要说在封建社会,就是在正风清气的今天,不也有成克杰、胡长清、王华元之流,变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为私权,披着人民公仆之外衣,大行公恩私谢之实吗?
但,历史是一面镜子,清廉者总会让人景仰,贪腐者终究被人唾弃。
话又说回来,人非圣贤,知遇之恩,乃人之常情。毕竟,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除却自身奋斗、适逢良机外,“伯乐”们能否“慧眼识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识”中了,“千里马”就有机会驰骋千里、鏖战疆场;反之,走眼了,“千里马”只有报国无门、老死在槽枥之间的份了。“千里马”的感激之情无可厚非,但应转化为努力工作、回报组织的精神动力。而“伯乐”相“马”,也是职责所在,不应有任何回馈之念。
时下在我们部队,推行了几年的量化考核机制已渐入人心。这个机制的最大好处是,评定一名干部的德才表现,变“少数人说了算”为“多数人说了算”,并把此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由此,斩断了跑关系、找门路、递条子的通道。人际关系也干净了,部属只要一门心思把工作干好就行了,成长进步的事情,组织和领导自会考虑。应该说,这于己于人于组织都是很好的机制,使“伯乐相马”常态化,了却了上上下下之间好多烦心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极个别干部却不干了。他们视手中权力如“发家宝”,习惯凌驾于制度之上、监督之外,哪里舍得手中的公权被分解?在他们看来,官职的正面是权力,反面就是金钱,权力越大越集中,含金量就越高。他们表面上是马列主义,实际上是拜金主义,贪婪地攫取钱财,腐化变质,最终走向我们的对立面,给英雄辈出的公安边防部队抹了黑。
在政通人和的沿边沿海,今天很少见到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场面了。在国泰民安的形势下,有的人却在权力的考验面前败下阵来。有诗说得好:“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值得我们各级干部警悟啊。
(原载《边防警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