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阿克苏7月8日讯(通讯员 龙凌 江龙堂 王文平)嘉兴市援疆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十几年间,先后向新疆和田地区派出6批共23名援疆干部,对当地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部署,嘉兴市开始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今后10年,嘉兴市将投入10多亿元,帮助沙雅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嘉兴市第七批的26名援疆干部人才牢记使命、勇担责任,用奋斗和奉献,在茫茫大漠、戈壁滩里播撒智慧和友谊的种子,用心血与汗水,在祖国边疆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出塞曲”。
6月13日至19日,嘉兴市记协组织嘉兴市媒体团赴新疆阿克苏、沙雅等地采访。嘉兴市记协主席张扣林带领市、县两级报纸和广电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一行12人,围绕援疆干部人才为当地教育、医疗、经济等发展服务这一主线,进行深入采访。
7天的行程,记者走访了阿克苏、沙雅县的不少地方。在深入的采访中,记者充分感受到了援疆干部人才积极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强烈的使命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记者,他们不畏艰险所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深感敬佩。
打着手电筒抢救病人
在嘉兴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中,嘉兴援疆医疗组这支队伍比较特殊。截至今年6月初,医疗组完成援疆专家门诊441人次,抢救各种危重病人53人,开展各类手术184例,举办学术讲座16次,共培训人员353人。
在援疆的日子里,医疗组救死扶伤的事例数不胜数: 5月16日,嘉兴援疆医生蔡震海、王忠民历时11个小时成功抢救了车祸后重伤患者;5月17日,嘉兴援疆医生郝秋芬成功治疗一名死胎6个月的患者……这其中,尤以医生韩炳江打着手电筒抢救一名维族老乡的事迹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韩炳江,嘉兴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到了新疆后,他担任沙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5月24日,韩炳江正在沙雅县人民医院上班,突然医院接诊了一名特殊的病人。这名患者名叫牙库普艾和坦木,住在沙雅县畜牧站家属院,今年53岁。牙库普艾和坦木的情况比较严重,在5月4日至9日期间,他曾反复晕厥,心脏更是一度骤停。
抢救这样的病人,别说在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沙雅县,就是在嘉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无论如何,都要将患者救治好。领命后,韩炳江立即带领医疗人员对其实施手术。
一开始,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没过多久,意外突然发生了:照明不够。怎么办?情况紧急!“拿手电筒来!”韩炳江大喊一声。手电筒亮了,借助着手电筒发出的光亮,韩炳江沉着地将手术顺利做完。
“多亏了韩炳江医生,不然这手术我们肯定完成不了。”“幸好有来自嘉兴的医生,否则后果真是难以预料。”事后,医院的医生对韩炳江啧啧称赞。要知道,在此前,沙雅县人民医院还从未完成过这类手术。
在韩炳江的办公室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他准备的一份材料,题目为《抓住机遇,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原来,自治区为纪念建党90周年正在进行最佳党课竞赛,这是韩炳江准备的题材。在文章的最后,他引用了著名诗人李白的《关山月》中的诗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读来感性非常,叫人动容。
来新疆3个多月的时间里,韩炳江等人所面对的困难数不胜数,而其中最叫他们“纠结”的就是想家。想家,几乎成了每个医疗组成员最容易患上的“病”。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病”带来的痛楚,在出色完成工作之余,他们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朋友保持联络。
梦想成真带去先进“软件”
如果说采访嘉兴援疆医疗组时记者感受到的是震撼,那么采访嘉兴援疆教师时记者感受到的则是感动。
7位援疆教师从江南水乡出发,怀着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阿克苏沙雅,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3个多月来,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克服环境不适、习俗不同等困难,视沙雅为第二故乡,全身心地投入到援疆工作中,工作成效明显。
这其中,朱玲是最为典型的援疆教师之一。朱玲,嘉兴市属高中副校级领导,市第一中学年级部主任,沙雅县国庆高级中学副校长。
6月14日,记者采访团一行刚赶到嘉兴援疆指挥部驻地没多久,朱玲就匆匆赶了过来。之所以这样着急,并不是为了介绍自己在沙雅县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而是为了尽早看到从万里之外到来的家乡人。
“见到你们可真高兴,就像是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当得知采访团里有一名记者曾经在嘉兴采访过自己时,朱玲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哈哈,原来是你啊。很长时间没见你了。”
朱玲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新疆非常向往,这次被派来援疆支援沙雅教育,她高兴得不得了,得知消息的当晚竟激动得一夜无眠。但是到了沙雅县后,最初的那种新鲜感渐渐消失,各种各样的困难随之而来,特别是看到这里的教育理念等非常落后时,更是让她深受震撼。
朱玲告诉记者,当地学校的硬件虽然好,但软件跟嘉兴的差距非常大,“这里的老师平均年龄不到29岁,经验很浅,有的老师甚至连高一也没教过,就直接带高二高三的学生了。”
不过随着工作的开展,起初遇到的困难到现在已经完全消失,朱玲与那里的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她上课时,不是本班级的学生也会来听,甚至连老师也会来“旁听”。“在这里,我们就像明星一样受欢迎,现在都不想回去了。”朱玲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的学校在高考前不会对学生进行减压教育,也就是考前心理辅导。在这件事上,朱玲作了一次示范。今年5月中旬,为了缓解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增强自信迎接高考,朱玲在沙雅二中报告厅为高三学子们作了主题为“自信迎考,迈向辉煌”的高考心理辅导讲座,结果来听讲的老师和学生将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
5月20日,在我国第29个“民族团结友好月”中,嘉兴的7位援疆教师在沙雅二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民汉一家亲”师生结对帮扶活动,与4名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维族学生结为师生对子,开展学习指导、心理疏导及生活救助等帮扶活动。
据了解,援疆教师除了承担日常的教学工作外,他们还想方设法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教学专题报告、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上示范课、论文写作等多种途径,传递内地先进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无私传授给身边的同事,以促进支教学校的发展。此外,他们还进行“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扶工作,受到了沙雅县各族群众的欢迎。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展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援疆干部人才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可以说,每一名援疆干部人才只有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才能取得出色的工作业绩,这远比在嘉兴开展工作付出的心血要多得多。”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沙雅县委副书记祁海龙说。
建沙雅最先进学校
按照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援建要求,嘉兴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沙雅县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水平提高作为援助沙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11年实施的首批民生项目中,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学校也被确定为2011年嘉兴对口援助项目。在采访期间,记者特地到工地现场了解情况。
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学校是嘉兴市对口援建沙雅六大为民实事工程中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由浙江鸿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记者在工地上看到,虽然地处偏远,但工程管理井然有序。项目副总经理殷学贤告诉记者,工程建设人员全部是海宁过去的,今年4月1日进入施工场地。
刚一走进干净整洁的大门,记者就被面前的一座小房子所吸引,小房子的门上写着:饮水处 吸烟区。“要严格管理,这是我们浙江鸿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一贯的原则。到了沙雅县,这方面更是要抓得紧,要起到一个模范作用。” 殷学贤说。
在施工现场正中央的空地上,立着一块巨大的规划图。从图上能清楚地了解到工程的具体情况:在建的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学校占地面积93.65亩,投资4565万元,建筑总面积12881平方米,共设36个班,学生人数1620人,能满足800名学生寄宿。在规划图上可以看到,教学楼、宿舍楼、篮球场、塑胶跑道等一应俱全。
在谈到这个工程时,沙雅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平很是激动:“整合了我们县城的2所学校和周边的5所学校,是双语寄宿制的小学。等到明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后,这里将是我们县起点最高、设计最新颖、设备等各方面最为先进的学校。”
据了解,在沙雅县现有的124所小学中,绝大部分是用维语教学。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学校建成后,对推进当地的双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张平说:“在学校推行双语教学,从低年级开始。学校建成后,我们就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重点,努力做成双语教学的示范学校,以这个学校来带动全县的教学工作。”
“造出”健康饮用水
为了了解到沙雅县当地老百姓的饮水情况,6月14日,采访团特地来到了沙雅县海楼乡托卡依村。一走进维吾尔族村民艾比布拉热合曼的家中,记者就看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有一个水龙头,拧开喝了一口自来水,发现水的咸味很重。同行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努王古丽告诉记者,沙雅的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造成水质恶化、矿化度高。老百姓喝了这样的自来水会很不健康,全县三分之二人口的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
据悉,当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嘉兴市援疆干部决定首先着手解决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去年9月1日,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先期启动。该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项目估算总投资5676万元,其中嘉兴市援助2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176万元,计划于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新打机井23眼,厂区主体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将投入使用。
在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一切都按照高标准、高要求来施工。
据悉,在上马饮用水工程上,一开始存在争议。沙雅县有24.9万人口,全面改善饮用水质量得投入非常多的资金,当地政府原打算先重点解决几个问题最严重的乡镇。不过,嘉兴的援疆干部可不主张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后来,经过与沙雅县有关领导协商,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城乡一体、市场运作”的思路,项目总投资达到1.5亿元。
浙江人善于从市场找钱,为了帮助沙雅人学会“从市场找钱”,市援疆指挥部特地安排沙雅县水利局的干部到嘉兴考察城乡供水系统运作机制。这其中有个故事:嘉兴市水务集团的人听说他们在沙雅实施城乡饮水一体化项目,感到不可思议。祁海龙向他们解释,沙雅80%的土地是沙漠,沙雅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将保障沙雅县90%的农牧民饮水安全,使当地人民彻底告别喝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二期工程目前正在进行融资。通过我们3年的努力,使全县的24.9万人能够喝到安全的自来水。”祁海龙告诉记者,沙雅县今年初成立了水务公司,今后完全可以采用市场运作手段。
创富民安居小区
建设新模式
据了解,2011年的对口援疆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的住房等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上,嘉兴做得比较有特色。记者了解到,新疆当地媒体一开始听说嘉兴在援建安居富民房方面很有一套时还有点怀疑:各地都在建,嘉兴的援疆干部能否做到花同样的钱达到更好的效果?结果到沙雅县实地采访后,发现情况真的不一样。
目前,嘉兴正在实施一个关系当地老百姓住房的援疆项目——英买力镇安居富民示范小区。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嘉兴援疆资金500万元,建成后可安置100户农户,该小区也将被命名为“嘉兴新村”。
当初在规划时,嘉兴的援疆干部颇费了一番脑筋:既要给当地老百姓造好房子,还要省钱,又要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生活习惯。原来,当地老百姓的房子一般都有院子,在院子里种植果树、进行养殖等。经过一番考虑后,嘉兴援疆干部有了“指导思想”——实行居住区“三三三”原则。
所谓“三三三”原则,即居住区、养殖区、种植区实行“三分离”;天然气入户、供暖、给排水实现“三集中”;此外还有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照明共同构成的“三化”。
“相邻的两套安居房背靠背,共用一堵墙,100户人家就能省下12万元。”祁海龙说,“传统住房每家每户光是垒院墙、建大门就需花费6000元左右。英买力镇这个示范小区统一在小区周边建铁艺围墙,总共花费20万元就已经足够,既节省了开支,又便于小区集中管理。
据了解,天然气、供暖、给排水整村推进,这在沙雅县都属首例。目前,该项目工程已经动工,年底前入住,100户名额已报满,并已上交首付款。“我们相信,这样一个项目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都能起到示范作用。”嘉兴援疆干部们信心满满。
采访手记:
长这么大第一次到新疆,实际上,对新疆的了解并不多。刀郎走红后,我很喜欢有关新疆的歌曲,其中有一首歌叫《喀什葛尔胡杨》。
这首歌,刀郎唱得很煽情:“我也会仔仔细细找寻你几个世纪,在生命轮回中找到你。我不怕雨打风吹日晒被大漠风沙伤害,让心暴露在阳光下对你表白。我宁愿我的身躯被岁月点点风化,也要让你感觉到我的真爱。”
细细想来,嘉兴这些援疆干部人才的思想、理念和情感,似乎在《喀什葛尔胡杨》中都能找到。为了援疆,他们宁愿自己的身躯被岁月点点风化,也要让沙雅县老百姓感觉到嘉兴人民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