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嘉兴市对口支援沙雅县指挥部副指挥长陈胜喜欢乘坐火车体验万里之行的感觉。沿途的风景让他感慨万千,也更坚定了他援疆的决心。
11月24日下午,记者见到陈胜时,他刚从嘉兴坐火车回来。62个小时的车程,沿途看过来,给他最强烈的感受是,新疆需要大发展,嘉兴援疆干部要进一步发挥“红船精神”,与新疆共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新一轮援疆工作今年全面展开,浙江省嘉兴市分批次选派27名干部人才赴疆。嘉兴援疆人员发挥“红船精神”,主动适应角色变化,在大漠边缘艰苦的环境中,在西部边陲陌生的土地上,按照组织的安排和沙雅县各族人民的需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照耀着边疆。他们中,有的甘为人梯,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有的妙手回春,挽救了一个个危重病人生命,为沙雅各族人民健康奉献自己的力量。
朱玲:愿做民族团结友好使者认真教学的朱玲老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1月28日上午10时40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沙雅二中高三(1)班教室传来。援疆教师朱玲正在用幻灯片给学生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台上朱老师讲得生动形象,台下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同学们还不时举手发言,表达每个人的心得体会,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高三(1)班是沙雅二中这学期新增的两个“嘉兴援疆实验班”之一。谈起设立“嘉兴援疆实验班”的初衷,作为沙雅县二中挂职副校长的朱玲说,这么做是为了提高沙雅二中的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据悉,两个“嘉兴援疆实验班”由6名援疆教师任教,通过发挥嘉兴教师教学优势,以此来带动全校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年11月,沙雅二中又成立一个由39名音体美特长生组成的“特长班”,让有特长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高考面前,手中多一把“利剑”。
援疆为了什么?援疆我能做点什么?援疆我能留下什么?这一直是朱玲在思考的问题。针对沙雅二中年轻老师较多的实际,该校成立了“红柳花青年团”,5年内计划培养80名年轻骨干教师。学校还成立了同伴互助的“红柳花沙龙”,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下一步,援疆教师还将对沙雅县600多名特岗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除了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朱玲老师还尽自己所能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师生之间,在嘉兴与沙雅之间播撒爱的种子,扮演民族团结友好使者角色。沙雅二中共有2300名学生,其中10%是少数民族学生。今年“民族团结日”那天,嘉兴援疆教师开展争做民族团结友好使者活动,7名援疆教师各自与1名至2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从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帮助。朱玲老师与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女孩茹仙古丽结成对子,为茹仙古丽购买学习用品,给她辅导语文课,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朱玲老师还为沙雅和嘉兴两地学校搭建桥梁。今年5月14日,沙雅二中与朱玲老师任教的嘉兴一中结为友好学校。8月底,沙雅二中两名教师赴嘉兴一中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两所学校的管理层也进行了交流互动,教学资料实行共享。下学期,嘉兴一中由10名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组成的名师团将来沙雅二中讲学;与此同时,两所学校的学生将利用暑假开展“手拉手”活动。
针对沙雅二中图书偏少的实际,朱玲向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嘉兴市教育局领导分别作了汇报,嘉兴市教育局拿出30万元为沙雅二中购置了新书。9月2日,嘉兴教育图书馆在沙雅二中开馆,该校阅览课终于可以全部开起来了。
援疆对朱玲来说,显得弥足珍贵。作为一个11岁孩子的母亲,想家是难免的,但朱玲老师还是希望尽一己之力为沙雅教育事业多做些有益的事情。她说:“人在沙雅,我用一年半的时间来想家;等回到嘉兴,我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想念新疆。”
韩炳江:一次挽救三条生命韩炳江副院长在探视病人
换上手术服、戴上口罩,穿越三重门。11月28日上午,在沙雅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韩炳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平时设为“医疗禁区”的ICU重症监护室。四个全身插满各种管子的病人静静地躺在床上,韩炳江不时地查看一下病人的情况。
沙雅县在2010年初步组建了ICU重症监护室,但因医护人员暂未掌握相关业务技能,业务一直没能开展起ICU来。而一个危重病人的抢救让沙雅县人民医院意识到开设ICU病房的重要性。
今年9月的一天上午,一个怀有双胞胎的维吾尔族产妇,因心脏衰竭生命垂危。当班医生对其抢救了半个小时,仍不见效。紧急时刻,韩炳江副院长被请到了现场。见到病人,韩炳江大约用了一分钟对其做了初步诊断,并马上通知进行手术。从推病人进电梯到手术台,大约用了三分钟,当孕妇被抬往手术台的时候,孕妇的心跳已经停止。但韩炳江并没放弃,他一边做心脏按压,一边安排妇产科医生准备剖腹产手术。当第一个孩子产出来的时候,孕妇的心脏有了跳动的迹象。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维吾尔族妈妈停跳了12分钟的心脏终于重新跳动起来。由于呼吸不稳定,血压太低、肾衰竭,抢救孕妇的工作仍在进行。当时ICU病房还无法启用,韩炳江只好紧急调用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全力以赴抢救病人。从上午12时一直忙到晚上近11时,韩炳江才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虽然很疲惫,但韩炳江内心却很高兴,因为他一次挽救了三条生命。
遇到危重病人就地抢救是挽救生命的最好方式。如果有ICU病房,就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利用嘉兴市援助该院设立危重病学科的10万元设备与20万元资金,韩炳江决定重启沙雅县人民医院ICU重症监护室。为了节省资金,韩炳江在该院各个角落寻找闲置的设备,并亲自对一些仪器进行调试、维修。从今年6月份开始,韩炳江还对该院医生开展ICU业务培训,目前已经进行了7期。2011年11月11日,沙雅县人民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正式挂牌成立,该院6名医护人员拿到了ICU上岗证,迄今累计抢救危重患者19人。
韩炳江平时主要负责沙雅县人民医院的内科、ICU急诊、日常急诊等工作。遇到紧急手术,不管白天黑夜,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10月底的一天,已是凌晨2时,沙雅县农村一位73岁的维吾尔族老人突发心梗,呼吸困难,情况危急。已经休息的韩炳江接到值班医生电话,立刻赶赴现场。病人家属因承担不起使用呼吸机的费用打算放弃治疗。韩炳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决抱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挽救的生命”的念头,韩炳江亲手改装简易呼吸设备,采用无创呼吸的方式,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四个多小时的手术下来,时间已到6时多,韩炳江就在办公室休息了两个小时,喝杯咖啡,又继续开始一天的工作。
微笑挂在脸上,辛苦吞进肚里。援疆以来,韩炳江想得更多的是带动和提高沙雅县的整体医疗水平,让当地百姓健康无忧。为提高全院医疗水平的大讲课、本科室的晨间小讲课、嘉兴援疆基层医生培训班、援疆医生医疗巡诊团……韩炳江有做不完的事情。当记者问他累不累,他回答:“劳累不怕,怕的是不给他挽救患者生命的机会。”
彭友波:以抢救生命为天职彭友波医生和治疗过的小患者成了朋友
11月28日上午,记者在沙雅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嘉兴援疆医生——彭友波的办公室看到了一个四五岁的维吾尔族小男孩儿。他有着浓密的头发,欢快地在室内跑来跑去。小家伙是彭友波治疗过的患者木合塔帕·沙拉木,来自古勒巴格乡,现已康复。
木合塔帕·沙拉木因从马车上摔下来,造成脑颅左侧凹陷性骨折,凹陷面积有五分硬币大小。因为压迫到了神经,导致右半身不能活动,也不能说话。彭友波诊断后,决定进行开颅手术。考虑到木合塔帕·沙拉木只有四岁,家长担忧手术会造成风险,一时间不肯接受。经过劝解,木合塔帕·沙拉木的父亲得知主治医生是嘉兴来的援疆医生后,决定让孩子接受手术。3月28日晚,彭友波为木合塔帕实施颅骨整复术手术。手术过程中木合塔帕的右侧身体就有了感觉。两个小时后,小家伙从手术台上下来时,手脚就能动了。这么明显的治疗效果让木合塔帕·沙拉木的家长欣喜不已。住院20天后,一个能走路、能说话、健康的木合塔帕·沙拉木出院了。木合塔帕的家长逢人就夸嘉兴援疆医生医术高明。
带着先进的医术而来,在奉献中体验其中的快乐。彭友波很喜欢现在的这种工作状态。他带来的小骨窗脑溢血血肿清除术,改变了传统穿刺手法带来的死亡率高、恢复慢、有并发症及残疾发生的弊端,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大血管止血法方面,彭友波改压迫止血为悬吊止血,为挽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所有这些,彭友波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医生。
医患关系往往比较难处理,但在彭友波身上,我们却看到了援疆医生带来的深情与友善。见记者采访康复后的木合塔帕,一个维吾尔族男子叫住了我们,并要跟我们说句心里话。他说,彭医生忙乎了11个小时挽救了儿子的生命,他非常感谢彭医生,希望记者能好好宣传一下彭医生的事迹,让全国的医生都向他学习。
原来,今年4月9日,19岁的伊利亚斯·安尼瓦尔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导致头部、腹部、脾、胰腺等破裂。当天晚上送到医院的时候,情况十分危险。为了减轻血块对大脑的压迫,彭友波在手术技法上做了改进,先开个洞把血块吸出来,减少大脑受压迫时间,为抢救争取时间。由于伊利亚斯是稀有血型,输血也出现了麻烦。彭友波带领脑外科医生积极想办法,将伊利亚斯因腹部破裂流的血液做了收集,又输入到了他的体内,保住了他的生命。“下一步,就可以做颅骨修补术了。”彭友波说,目前伊利亚斯恢复得很好,为了头部更美观与安全,接下来他将为伊利亚斯做颅骨修补术——根据需要向医疗器械厂家提前预订三维立体的人造骨头,然后植入伊利亚斯头颅。
彭友波不仅自己援疆,还带动朋友为新疆发展出力。当他告诉一位朋友新疆的情况后,这个朋友捐献了价值5万元的60件皮衣。11月7日,这批大衣已送到嘉兴援疆指挥部,下一步将发到最需要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