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0日,萧山警方对一起特大盗掘千年古墓案进行了通报。在案件侦破同时,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与萧山博物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地块进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昨天上午,杭州市考古所与萧山博物馆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处墓群阶段性的抢救发掘工作进行了通报。截至去年12月底,由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与萧山博物馆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长达近10个月的野外工作,共清理完成了31个土墩,45座墓葬,出土文物708件(组)。这也是杭州地区首次大规模发掘的土墩墓群。这次已经清理的31座土墩墓类型丰富多样,时间跨度较大,从商代末期延续到春秋末期。对于构筑中国南方地区商周文化的发展序列、深入探讨南方地区商周时期的丧葬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很讲究卫生了
我们先来到了一处陈列室,这里陈列了四十多件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其中,有纹饰精美、造型古朴的“印纹硬陶器”,也有釉彩油滑、器形较小的原始瓷器,还有泥质陶器、铜铁器和玉石器等。
为什么出土的文物中,以瓷器和陶器为主?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解释道,南方地区的酸性土壤对铜铁、玉等的腐蚀较大,故出土的器物以较容易保存的瓷、陶器为大多数。展示的这些陶器和瓷器制作都非常精良,主要是以人们平时生活用具为主,比方说,装东西用的陶罐,用来当做餐具的瓷盆、瓷碗,还有少量的礼器。看得出来,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很讲究生活品质了。
而且,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上釉的工艺。“陶器的吸水性很好,不利于洗涤,主要用来储物,而原始瓷因为上了釉彩,光滑又不吸水,方便清洗。”施加农说,这说明,2000多年前,人们已经很有卫生观念了。
据悉,印纹硬陶器是越文化的典型代表。原始瓷是在这种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而较为成熟的瓷器则产生于东汉时期。
大量的出土文物显示,2000多年前的萧山,已经是人口稠密、十分发达的地区。
木室墓主人很可能是越国贵族
经过20多分钟的攀爬,我们来到文物发掘地——萧山湘湖的柴岭山至蜈蚣山之间的山脊和山坡处,差不多半山腰的位置,就看到大大小小的土坑裸露在外。这些土坑就是墓地。
杭州市考古所工作人员杨金东告诉记者,商周时期的墓地多建在高处。古人认为山高而接天之气,又能防潮防水,是理想的墓地之址。
细细观察这几个土坑,就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最外面一个离地表大概30多厘米,周围被碎石环绕,叫做石框浅坑墓,墓室中只有器物。它的右前方,是个不太起眼的石室墓。
沿长长的墓道走过,一个用巨大的圆木和方木构筑而成的“人”字坡木屋很是特别,这是一座土墩木室墓,南北长20米,东西宽约4米,中部破坏严重,南部保存较完整,还依稀能分辨出墓底枕木。在木屋旁边,还有细细的石子铺道,上面覆盖着质密的灰白泥土,十分考究。
普通人死后并不能享受这样的规格的墓葬。据介绍,只有士大夫级别以上的贵族才有资格使用木室墓,其“人”字形类屋式结构与绍兴印山越王陵十分相似。
这些墓群里到底葬了谁呢?据介绍,春秋时,萧山是越国的西北门户,在海拔128米的湘湖村越王城山之巅,相传是越王勾践屯兵抗吴之地,就地理位置而言,蜈蚣山土墩墓群就在越王城山对面,据此推测,此处很可能是吴越交战时的前沿阵地。在出土的这31座土墩墓群中,有大批精美的陶、原始瓷器物,也有规格、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他们的主人有可能就是当时作战领军的大将及其家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