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中投入一个个“小虫子”,种上一些沉水植被后,原先浑浊不清的河水清澈透明了,这是后横港河生态修复后带来的新变化。
试点四个多月水质明显好转
去年以来,拱墅区城管办在后横港河首次试点“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通过食藻虫吃掉蓝绿藻为启动因子,继而引起各项生态系统恢复的连锁反应:包括从底泥有益微生物恢复、底泥昆虫蠕虫恢复、底栖螺贝类恢复到沉水植被恢复、土著鱼虾类等水生生态恢复,最终实现水体的内源污染生态自净功能,还水体一片清澈。试点四个多月以来,后横港河试验段水质明显好转,根据专业机构的水质检测报告,该段河道部分水质检测指标分别达到II类和IV类标准。
后横港河位于拱墅区祥符街道,东起运河,西至长浜,长约1300米,水体富营养化,每年都会爆发蓝藻,河面上会浮出一层蓝绿色的生物,结成一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据介绍,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一些营养物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并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严重时会造成鱼类死亡。
改善河道水环境多招并举
针对辖区河道水质特点,为了有效改善河道水质,拱墅区城管办引进专业水质改善技术,采用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截取了后横港河靠近运河边的4000平方米河面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他们首先将水位降到20至30厘米,投入食藻虫,消除富营养化水体蓝绿藻等,创造沉水植被生长的条件,同时活化水体及底泥,埋设管道(为初期实施辅助性复氧“曝气”作准备),在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并逐步恢复水位;形成四季常绿水下草皮、夏季和冬季水下森林互为补充,主要采用了如改良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刺苦草、红线草等耐污性好的水下植被,通过食藻虫吃藻控藻以及复氧“曝气”等辅助手段,逐步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促进沉水植物的良性生长,进而通过沉水植被的水下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水体透明度,将水体中营养物质消解转化,恢复和构建稳定的水体生态系统,形成水体生态自净能力。
同时,在沿岸水域种植荷花、睡莲等景观植物,并逐步在水体中放入螺、贝和鱼、虾,这样,食藻虫和水生植被又可以被鱼、虾、螺、贝等高级水生动物吃掉,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转移出,彻底降低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这项靠小虫子来生态修复的技术如今在后横港河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变化。昨天,记者在运河天地南侧的后横港河看到,没放食藻虫的那一段水面,水质属劣五类水,放了食藻虫并种上沉水植被后,水体能见度超过了1米。
据拱墅区城管办负责人介绍,除了采取食藻虫技术外,该区先后采取了复氧曝气、生物酶技术、种植水生植物等方法,改善河道水环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