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56岁的常山古县村村民苏裕德一张开手,只见老茧布满了手掌和手背,厚得甚至无法将手握拢。
他还没张口,在一旁的村民就告诉我们,这是苏裕德26年来为村里义务扫垃圾扫出来的。去年,苏裕德还抽空去镇上打扫,一年下来,体重从116斤直降到了现在的100斤。
这个身材瘦小、笑容憨厚的农民,是常山县的“好人”之一。5年里,衢州常山,这个人口仅30万的小县城,陆续涌现了600多个“好人”榜样。
这里有一张“好人地图”上,图上每个圆点都代表着一个“好人”。红色的圆点在地图上跳动,满眼的温暖。
好人因子
“好人地图”上,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是苏裕德。
说起苏裕德扫垃圾的起源,他还有些不好意思。1986年的一个冬夜,他与妻子拌嘴,被关在了房门外。又黑又冷的夜晚,苏裕德在堂前徘徊无法入睡,好容易熬到天蒙蒙亮,便出了房门在村里蹓跶起来。
那一路蹓跶,苏裕德看到了平常根本不会注意的景象:垃圾混着泥水堵在渠道中,村道的土路上脏水流淌,高低不平。想到干活可以热乎一下身子,苏裕德便从家里拿了扫把与锄头开始清扫垃圾、疏通水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6年。
每天早上5点,苏裕德就拿着扫把和锄头开始忙活,一天四次清扫,每次约两个小时,有的时候要忙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苏裕德的女儿告诉我们,清扫的工具都是自家的,前几年父亲因腰病挑不动垃圾了,他就自费买了一辆手推的反斗车,继续做着义务保洁员的工作。
即使如此,苏裕德还是受了不少委屈。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清楚情况,就将有的人家要挑到田里养田的垃圾一起扫了,结果还得上门赔不是。但是,苏裕德就“认准”了这个活,执着得让家人无可奈何。苏裕德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扫把和锄头打交道,家里的田地也荒了,老苏的妻子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去了南昌打工。女儿虽然外嫁,但放心不下老爸,经常回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不过,苏裕德也高兴地发现他给村里带来了变化,不仅村容整洁了,村民们也开始将普通的垃圾和养田的垃圾分开放,并在家门口都自置了一个小垃圾桶,让他方便了不少。去年,村里为他配了一辆三轮车,聘他为保洁员,并提供每月450元的生活补贴。
正和苏裕德说着话,他要准备开始今天第二轮的清扫了。苏裕德骑着三轮车,指着不远处的一幢房子说:“我们村里有很多好人哩!这家的媳妇就很疼婆婆,对老人特别好。”
在老苏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照顾中风婆婆24年的樊爱娇。说起去年8月离世的婆婆,她的眼眶就红了起来,中风、摔断左坐骨脊、伤寒痢疾……这24年里婆婆一直被病痛折磨,樊爱娇急在心上,更是每天陪伴在身边悉心照顾,擦洗、按摩、翻身……她还在小院里种上花草,用亮丽的颜色给婆婆生活的信心。
樊爱娇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儿媳妇本该做的,要称得“好人”,她还远远做得还不够。这些年来,她和婆婆之间的亲密无间,常常作为乡亲们谈论婆媳相处之道的例子。这些年来,古县村孝老爱老的故事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有20多个,还出了30多个全村公认的好媳妇。
“什么事都讲一个‘情’字。好人,大概就是把一件善事做到底的人。”樊爱娇的话,让我们突然明白了很多。“好人”因子其实很平凡,一丝善意、一个善举,再加上执着。
发现好人
我们想沿着地图继续寻找“好人”,不料,出门就碰见了一位。
他是常山597号人力三轮车车主,名叫郑荣良,约摸50岁,正在为路人指路。前些日子,他在三轮车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现金和多张银行卡,在原地等候了半个多小时,未见失主认领,就打电话给电视台、找社区、到派出所,几经周折终于归还了钱包。
郑荣良踩三轮车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像这样归还钱物的事之前还有不少。他们夫妻都下了岗,家里主要靠他踩三轮车每月挣的千把块钱。郑荣良开玩笑地说,这些年来如果都不归还的话,生活费都攒够了。“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丢了钱包该有多着急。靠自己辛苦劳动赚来的钱是自己的钱,这样心里踏实。做人就要凭良心去做,这是常识,不会错。”
让郑荣良没想到的是,他的“常识”让他成为了去年常山县“身边的榜样”。过几天,他的照片还会出现在当地的新年明信片上。
在常山县柚香城菜市场,肉摊摊主胡小英也相信这样的“常识”。一个早晨,她发现前来买肉的一位老大爷用手撑着案板,正当她要询问时,老大爷忽然昏倒了。她立即放下手中的生意,背起老大爷就往医院赶,一直等到老大爷情况好转,才悄悄地离开。
胡小英将老人扶起的第二天,当地的电视、广播、报纸都开始寻找这个救人的“女英雄”,两个小时就找出了她这个“好人”。
80后的宁建飞也是被大家网罗出来的“好人”。这个笑容腼腆的小伙子曾经在特巡警大队工作,他今年救起了一名落水妇女,如今手臂上还带着伤;去年他看到一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人后逃逸,立马上前追赶并将其制服。
宁建飞说,把他的名字换掉,在常山也肯定能找到有着同样事迹的人。“好人就在我们身边,缺的就是发现的眼睛。”
好人不难
去年8月,65岁的占祖亿为救一名12岁的小孩,自己却沉入水底,大家都亲热地唤他“最美爷爷”。这件事像是一个激发点,随后一个月内就带出了一连串常山的好人好事:“大义工友”胡舍连水为救工友摔成重伤、市民冯金华闹市勇擒持刀歹徒、企业老总江小平勇救两名大学生……
与身边层出不穷的“好人”相对应的,是常山县各个乡村织起的一张好人“海选”网。月月有好人,年年有榜样。候选的人的照片和事迹出现在闹市区、大集上,并由100多名普通百姓组成的评议团来审定。
县文明办工作人员刘明剑告诉我们,去年一年参加月度“好人”评选的候选人就有609人,以做好事为荣、愿意当好人的人越来越多了。
609人,也就是有609个动人的故事。我们感叹,生活琐碎平凡的角落里,藏着这么多故事。其实,很多故事也难以用传统的“好人好事”来概括。
外港村的兰小敏是被人称作“有病”的好人,因为她是一位人体器官捐献义务劝捐员。不止一次,兰小敏遭到他人的误解和呵斥,有时还被人当着面骂“缺德”,但她却没有停下努力,从2006年一直坚持到现在。2009年,常山孩子宁跃在她的多方求助下,接受眼角膜捐献重获光明。两年后,宁跃的爷爷宁龙仔提出,志愿捐献眼角膜,希望把光明继续传递下去。“以恩报恩”的宁龙仔老人,成了常山县2011年的“年度榜样”。
虽然兰小敏劝捐成功的例子不多,但这样的真情让她坚信“世上好人多”,她也更坚持做一名“好人”。
兰小敏在县城老大桥头开着一家小店,她把小店叫做“聚心缘”,十多年来,小店的货柜都已陈旧,一个月也赚不到1000块钱。但过路人有什么困难,兰小敏总是尽力帮忙。
外港村有“知心人”兰小敏,而在金川社区,人们一遇到麻烦事,就会想到“万事通”高浙。其实高浙只是社区里一位普通的下岗失业人员。2002年社区成立的时候,他发现辖区困难家庭共有60多户,就建立起困难家庭档案,为他们解决通下水道、修马桶、修灯等一些麻烦事。后来为了方便联系,他把名字和手机号码印在了名片上,发给小区居民,上面有一句话,“有困难,找高浙”。
高浙说,社区居民互帮互助的现象现在已很普遍了。当他提议成立党员服务队时,马上就有12名社区居民主动报名。他还希望将那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组织在一起,组建一支颇具规模的社区义工服务队。
“想做好事,其实并不难。”高浙说,“坚持下去,就是好人。”
好人的价值
穿越2011,每个人都是岁月的感受者、亲历者。我们希望,美好、善良的言行不是一件奢侈品,而成为始终相伴的生活常态。
最近,一个推荐、宣传、学习、争做“好人”的活动正在浙江西部的一个小县蓬勃兴起。“常山好人”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亲、可敬、可学。
这些“好人”的背后,都有一种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意义。以其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追求,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真正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常山好人”都是普通和平凡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却彰显了“核心价值观”在躬行体验上的示范意义。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美好心灵的真谛。
伴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日趋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的价值观念不仅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存在着良莠杂陈的现象。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转变为对道德楷模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
“好人”的意义,就在于它将众多个体动员起来、规范起来、凝聚起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好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
真正能感动我们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懂得了,在人生的历练中,会有不断的完善和改变,但要守住作为好人的永恒价值。(蒋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