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之江地区的袁浦出了个名叫张预、小名“阿吉”的人,他自幼聪颖,濡染家学,擅长作文。家住钱塘江边的阿吉从小目睹泛滥的江水经常冲毁堤坝、毁坏农田和村庄,致使乡亲们受苦不断。于是,他立志读书,决心长大后帮助乡亲摆脱洪水之苦。后考中进士,放官湖南,暂告回乡,筹资在沿堤塘边纵向修建呈丁字形的坚实岩石长堤,称之为“磐头”。经过多年修建,“磐头”建成,有效地阻挡了钱塘江大潮对堤坝的冲击,使江堤得到了保护。从此,袁浦百姓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昨天由西湖区文广新局组织召开的“三江两岸西湖区区段落生态景观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调研”专家评审会上,像“阿吉大人造磐头”这样的之江地区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让与会者听得津津有味。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西湖区文广新局于前段时间成立了“三江两岸”西湖区区段生态景观历史文化调研课题组,围绕推进“一带三区三岛十三村”整治与建设工程,梳理、挖掘之江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据参与此次调研的西湖区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单金发介绍,本次调研以建国前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主,地域范围包括建国前后历史上属定山乡、上泗乡及袁浦、周浦、转塘(龙坞)、西湖等镇、街行政辖区,调研内容包括之江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域变化、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文化遗著、古镇风貌、历史上主要的土特名产等。
在短短两个月内,课题组通过史料查找、实地考察、深入走访等多种方式,图文并茂地完成了《“三江两岸”西湖区区段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等3个文本初稿。像晚清年间的钱塘定山南乡张家村人张道,其所著《定乡小识》至今仍是之江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原始依据;又如在定山东麓北侧的潮王庙遗址下,还依然留存着一段旧时钱江大塘遗址——鱼鳞石塘;而位于双浦灵山仙人洞南侧的昙山石刻,是杭州迄今发现的唯一仅存的朱熹题名石刻……这些调研报告中所列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年代。
在昨天的评审会上,与会的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杭州市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杭州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市历史学会秘书长盛久远,杭州市古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戎玉中,文史专家、西湖申遗首席专家王其煌等专家学者对课题组提交的三个文本初稿进行了认真评审,大家一致认为课题组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在肯定的同时也对文本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希望通过这样的调研,把“三江两岸”西湖区区段的历史文化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