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龙宫》
制作皮影
记者采访王钱松
浙江日报海宁1月18日电
走进海宁盐官镇皮影艺术馆,老艺人徐二男和徒弟赵力迎上前来:“来了,看一出《南天国》吧。”
笛声悠扬,水波袅袅,龙凤在幕布上腾云驾雾,一方小小的皮影里,人们的情绪随着那一方寸小人的命运起伏,这便是世界非遗中国皮影的南派代表——海宁皮影戏。
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古老艺术,那么,你便会被那些曾经散落于民间,如今被我们重新捡拾的东西,深深地感动——2003年春节,在新西兰,徐二男连续表演9天的经历,让他为海宁皮影戏重新树立了信心。回来后,他受邀在海宁盐官景区驻台表演至今,每年的中外观光客数以万计。
在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三个:徐二男、王钱松和张坤荣;在海宁,专门跟随传承人学皮影戏的大学生也有三个:徐芦燕、陈沁岸和赵力。
徐二男说,现在,一些入门级的剧目,早已放手给小徒弟赵力去演了。这个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女孩儿,有着比同龄人更浓厚的学皮影兴趣:“我看着挺好玩的,也觉得能学一门别人不会的技术挺好,所以就到皮影艺术馆来跟着徐师傅学了。”
小姑娘的右手已经磨起了几个老茧,她说刚开始的时候,连那些道具都捏不住,更不用说捏着道具背后的两根竿子,让道具小人翻跟斗、打仗了。但是现在,赵力已经可以替代师傅演出一些闹猛的武戏了,并且还能咿咿呀呀地唱上几段弋阳腔,“等这些老茧不痛的时候,我大概就能熟练地用道具了吧。”
80岁的徐二男是海盐周边唯一会全套操作皮影的艺人了。赵力悄悄告诉我们,徐二男脑子里藏着250多出戏,“可是师傅从来不把戏文写下来,教我的时候也只是唱两三遍,然后便叫我背下来,隔天再检查我有没有背熟。”
徐二男觉得传统的教法更有利于传统的传承,许多说不出来的手势、感觉都是师徒手把手教的,这样才能保证原始的韵味,“我师傅教我的时候也不把戏文写下来的,不写下来你就只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了。”
皮影曾经在海宁地区很盛行,就像越剧、婺剧一样,它也常常应乡民之邀去唱上几出。“唱皮影就和老底子看戏一样很有讲究”,以写皮影戏见长的传承人张坤荣解释,在唱念做打之外,皮影还比一般的戏剧多了些麻烦——道具的制作和保存。
天很冷,老艺人王钱松放下手中的皮影,小心地叫徐芦燕把刚做好的皮影挂在窗前,一边又抬头瞧着皮影说:南方的天气,很适合皮影的保存,因为湿润,所以牛皮不会发脆断裂,但得提防那些馋嘴小动物,比如老鼠。因为牛皮成像、画上图案后,还要再刷一层油。香喷喷的油和牛皮容易引来这些动物。所以道具都锁在一个结实的大樟木箱子里,春天天晴的时候,还得拿出来吹吹。
“别小看了这一箱皮影,它可是师傅一生积累的财富呢。”跟着王钱松学做皮影道具的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专业毕业生徐芦燕说,海宁皮影的道具都用黄牛皮做的,一张牛皮可以做500个道具头像,撑起一个戏班的道具则至少需要2000多件。
午后,我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观光客,坐在厅堂里听着咿咿呀呀的弋阳腔,看着蓝花镶边白布上的影子热闹地往来,那巴掌大小人儿身上流畅的绚丽色彩,真是神秘不已——徐二男、张坤荣、赵力等6人组成的一个完整皮影戏班,个个连唱带演,又个个身兼伴奏,顺带帮腔,把一出《闹龙宫》演得活灵活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