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1日讯 距今5500年的红山玉猪龙跟英文字母“C”长得很像,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对铜马镫上能找到16条龙……农历龙年新春,南宋官窑博物馆,聚集了一股强大的“龙气”,近200条龙盘桓其中。你都能一一找到吗?
官博“龙禧——壬辰年龙文化民间藏品特展”昨日开幕,展览3月18日结束,为期两个月。
对了,官博里头还有最有意思的一条大龙——龙窑遗址,过龙年,不妨去逛逛。
藏品169件,出自12位神秘民间藏家
此次展览藏品169件,出自12位神秘的民间藏家。藏家们大多不愿意露面,甚至姓名也不能透露,但是愿意无偿地请市民游客鉴赏家藏传世之宝。
藏家们收藏的东西也各有偏爱和特色。
比如有的藏家收藏了很多衣带钩,远至春秋战国的——也许就是公子小白(齐桓公)曾经用过。藏家说,衣带钩一开始真的是当扣子用的,所以比较小,后来越来越变成艺术品,因此雕工越来越繁复,龙越来越漂亮,衣带钩的体型也越来越大——已经不当扣子用啦!
有的藏家喜欢古镜,那些带着铜锈的神秘图纹、单柄手持式样,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红楼梦》贾瑞的“风月宝鉴”。展厅里的各式镜子,也一定让美女们心向往之。
比如有的藏家特别喜欢薄如蝉翼的透明龙袍,这也许是居住暑热紫禁城的必须装备。
距今5500年的“蚕宝宝龙”,年代最久远
距今5500年的红山玉猪龙跟英文字母“C”长得很像,家住八卦新村的6岁男孩阳阳觉得它像“蚕宝宝”。不过,专家给它的定义,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之一”。
别看这件玉器貌不惊人,外表和色泽还略显粗糙,但这可是本次展览的展品中时代最为久远的一件器物。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
“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发现于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大多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这些墓主人在当时都非普通百姓,而是贵族成员。目前,最常见的红山玉猪龙,一般有3种形制,包括“C”字龙、“玦”形龙和“弧”形龙。
这个玉猪龙为“C”形龙。猪首额头隆起,头部两侧雕出圆眼,下颌部前伸,刻阴线勾出双唇、鼻子,颈部有一穿孔。整个器物包浆滋润,可见光滑细腻之磨工。
乾隆用过的马镫,人气最旺
展厅里的游客们觉得最稀奇的就是“乾隆马镫”。
这件文物是神秘藏家于巴黎苏富比拍卖时拍得。拍卖时就专门配有一张《乾隆戎装大阅图》。
供奉于清宫廷的意大利画师郎世宁(1688-1766),曾画过一幅三米多高的《乾隆戎装大阅图》。此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乾隆皇帝全身披挂,穿铠甲、戴头盔,挂箭囊、弓袋,威风凛凛,年轻得意,骑着一匹棕白相间的骏马,以军队统帅的形象出现。
如果您仔细观察这幅作品就会发现:一身戎装的乾隆帝,足下就是展柜中这对金光灿灿的马镫。每只铜马镫上都精雕细琢着8条龙,一对马镫上面,就能找到16条龙。
皇贵妃用的瓷盘,黄釉绿彩
“别以为这是只普通的盘子,家里随便用来盛盛糖醋排骨,”看这样的展览,如果请到一位知识融会贯通的讲解员,那可比好莱坞大片更精彩。张必宣就是官博的顶级讲解员,她给小朋友讲文物,十分幽默,深入浅出。
“皇家等级森严,谁能用什么颜色,都有十分清楚的规定。据大清《国朝宫史》记载,黄釉绿龙器属皇贵妃专用。”
这只黄釉绿彩龙纹花口盘经历过多少宫闱秘史?展厅现场,它最受女士们青睐。
黄釉绿彩龙纹花口盘是清乾隆时期的,盘花口让这件黄釉的盘子显得轻盈秀丽,而盘内底所绘的正面绿龙又让此盘拥有皇家的威严与高贵。
元朝“爱马仕”皮带扣,相当复杂
中国古代服装基本为上衣下裳,衣服很大很宽松,所以都用“皮带”束腰,银鎏金锤堞龙纹带饰。
蹀躞带本为胡制——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服饰。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囊、刀、砺石之类,以适应马上生活的需要。
“这条蹀躞带是元末明初的,全套20件,保存完整。”工作人员说。
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陶艺龙”小活动
大过年的,大家举家出来玩,图的就是个热闹好玩。
从大年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官博还精心设计了三个配套活动。
其中两个是在展厅内举办的“龙年猜谜”及“新春抽奖”活动,大家不仅能来看看带“龙”字的成语和俗语究竟有多少,还能来试试运气,抽取官博精心准备的新春贺礼。
另一个活动则在陶艺中心展开,邀请各位观众朋友龙年一起动手来做龙。凡是以“龙”为创作题材的观众朋友,即可在陶艺中心以六折的优惠价格,参加各项陶艺活动。
- 中国龙年 江南味道
- 雪花纷飞迎龙年 丽水春节长假前期雨雪后期转好
- 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春节团拜会 赵洪祝致辞 夏宝龙主持
- 省委省政府举行春节团拜会 赵洪祝致辞 夏宝龙主持
- 赵洪祝批示做好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工作 夏宝龙部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