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孔胜东坚持为群众义务修车。张鲁建摄
浙江日报讯 1月28日,农历大年初六晚。杭州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交叉口,寒冷的雨点敲打着路面,冷风刮得人们耳朵生疼,行人竖起衣领,匆匆地走过。
此刻,孔胜东依然守在他的义务修车点。这个修车点,他已坚守了26年,为群众服务了1300多个晚上,修了26000多辆自行车。
孔胜东是杭州公交集团第三汽车分公司三车队28路公交车司机,他总爱把学雷锋和开公交车作比较:“公交车有终点,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却没有终点。”
一次偶然,
他成了“活雷锋”
1982年,孔胜东高中毕业,骑着自行车去看一位同学,回来的路上,车胎破了。
“沿途四处找修车点,没找到,只好骑着瘪胎回家。”当时,自行车还是件奢侈品,这让孔胜东心疼不已。那份心焦的感觉,让他久久难忘。4年后,当时已在杭州公交公司当技修钳工的孔胜东,作出一个决定:办一个修车点,为来往群众免费修车。
孔胜东选择的修车点,就在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交叉口,他家原先就住在这里。
1986年3月5日,在“学雷锋日”,孔胜东的义务修车点开张了。
孔胜东万万没想到,他这个修车点刚开摊,就遭到流言蜚语:“他这个修车点,就是为了名誉,搞不了多长时间的”“脑子搭牢了”……
孔胜东没有生气,更没有放弃。
此后,人们经常看到的是:下雨天,孔胜东准备了一把大伞,仍然难挡风雨,他额头、脸上都淌着水,手上却一直停不下来。有人等着,孔胜东总是温和地说:“请等一等,马上就修好,过一会就修你的车。”车子修好了,他会有礼貌地说:“请试一试,好不好。”
一天晚上,当他帮一位行人修好自行车,对方连声道谢之余,说了一句:“想不到,现在还有像你这样的活雷锋。”
“活雷锋”3个字入耳,孔胜东全身一震,热泪夺眶而出。这一刻,他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这个修车点的意义。“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他暗暗发誓。
26年来,
他只“缺席”一次
孔胜东平时话很少,但只要是他下决心做的事情,就会做到底。
从1986年3月5日起,每个星期六晚上,人们都能在修车点见到孔胜东的身影。
26年来,他牺牲了很多:婚后第二天,正值星期六,他丢下新婚妻子,匆匆带着工具,赶到修车点,继续义务服务;大年三十晚上,别人围炉守岁,他却独自一人站在寒风凛冽的街头修车;父母生日、妻子生日、女儿生日……如果正好遇到星期六,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来到修车摊。
“26年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星期六去不了,我也会换个日子补上。”孔胜东说。
1995年3月25日,孔胜东接到父亲的病危单,马上赶到医院,叮嘱家人好好照顾父亲,自己又赶到修车点。
没想到,一周后,父亲就去世了。办丧事那天,是4月1日,又是一个星期六。办完丧事的孔胜东觉得浑身无力,“失约”了。3天后,他还是赶到修车点,把没去的那一天补了回来。
2001年,他家搬到采荷二区,离修车点距离远了,骑电瓶车也要半小时。
“当时有人劝我,义务修车点在哪里都一样,干脆到采荷修好了。”孔胜东想了又想,觉得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修车点,所以每到星期六,他仍然风雨无阻地赶到这里。
学习雷锋,
收获真情和温暖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想做到这一点。”孔胜东的坚持,赢得了尊敬。
2003年4月,正值SARS肆虐。那段时间,他依旧坚持修车。
一个星期六,来了一个中年人,他没车修,也不做声,就在边上看。直到晚上10时多孔胜东收摊时,他突然开口了:“孔师傅,我是专门来看你的,以为你这段时间不会来了,想不到,你还是来了,了不起!”
4年前起,一位名叫“yuanlj100”的网友,常常来到孔胜东的修车摊,拍下他修车的照片,并且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开了一个“孔胜东义务修车系列报道”的专栏,至今已有11万多人次的点击量。
一次,一位老年妇女上了28路公交车,一看到孔胜东,就热情地打招呼,从包里掏出一大堆零食:巧克力、瓜子、花生……往孔胜东怀里塞。一瞬间,孔胜东觉得身上涌起一股暖流:“为别人付出,其实收到的是温暖!”
孔胜东的坚持,带动了很多热心人,先后有10多人和他一起修车,还组建了一个志愿者修车团队。
黄佳伟是最早加入团队的人之一。2009年底,他参军去了,然而在修车点,却出现一个中年人,默默地帮忙,相貌和黄佳伟相似。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黄佳伟的父亲,来接儿子的班。”孔胜东说。2011年12月,黄佳伟复员,他再次加入团队,“接”回父亲的班。
“学雷锋,很快乐。”孔胜东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