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旱船
浙江在线02月06日讯 那年元月时,人约黄昏后。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天,皓月高挂,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喜猜灯谜,共吃汤圆,踩街舞龙,从黄昏到天明,欢歌畅舞狂欢。
然而,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冲击下,元宵真正于我们的记忆,却是模糊而遥远的,如同开头这几句组合的诗词,已成绝唱。
印象中,衢州最后一次举办大型元宵灯会已是2006年的事。忙忙碌碌的浮躁中,普天同庆闹元宵的仪式气氛日渐消淡,那一颗颗从工业流水线上滑过的汤圆,成为这个节日示人的主要符号。东风夜放花千树,中国式“狂欢节”“过了正月廿,龙上天,佛归殿,娜妮(姑娘)做花线,老太婆拆破片(补破衣服),读书学生归书院。”这是早年流传于江山的一句民谚。
“为什么是正月廿日呢?因为过去这天是元宵节灯会谢灯的日子,从春节开始的假期至此暂告一个段落。”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国庆认为,要理解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应当将它放在整个春节之中来观察。
在农耕时期,春节期间是休整的季节,除夕前,人们打年糕、磨面、包汤圆、蒸发糕、包粽子,忙着置办年货。除夕夜,守岁到天明。正月里,则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春节讲究的是恭敬礼节,严格遵守家庭伦理,长幼有序。刘国庆说,拜年的顺序一般总是从父母双亲到兄弟姐妹,然后扩到一般亲戚朋友。
而元宵节则突破了熟人的圈子,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在农历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加入到一个没有边界的公共空间中,一同参加节日活动。
如果说春节是内敛的节日,那么元宵节更是接近“狂欢节”的情绪释放日,人们能打破高低贵贱等级,冲破男女界限,尽情地闹腾。《水浒传》中曾三次提及元宵节,元宵夜就连皇宫中进出的侍从们身上都带着刻有“与民同乐”字样的金牌。
从开始只有燃灯游戏,发展到后来各路民间艺术纷纷加盟,人们将凡是能提升“闹”氛围的民间文化统统搬上了元宵节这个舞台:
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打花鼓、吹唢呐、扭秧歌、舞彩旗、猜灯谜、跑竹马、放花炮、跳火堆、唱小曲、喊山歌,还有木偶戏、皮影戏、大头娃娃、杂耍百戏……
可以说,除了兵荒马乱的岁月外,每年只要元宵节一到,我国城乡都会出现一道奇特的风景———龙腾狮跃、鼓乐震天、灯如海洋、人如潮水……
对于这些游戏式的活动,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这是生命在春天的舒展和释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也是“情人节”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又称上元节、元夕等。在这个良辰夜晚,中国古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灯,作为对月亮的回应。当然,美丽的灯盏之外,也流传着传情的浪漫传说。
无论是北宋词人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还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为我们描述了元宵夜的这样一个场景:年轻男女们穿行在焰火与花灯中,热切地寻找着心中的理想恋人,在人潮中进行着独自的内心冒险。
元宵夜的全民欢庆,为妇女们出门披上了合情合理的外衣,少女们可以破例出门看灯赏玩,懵懵懂懂地闯进公共空间,相遇意中人。而官府也努力延长这个节日的法定时间,以顺应民意。
汉朝,元宵节只有一天。唐朝,假期被定为3天,到了宋朝则长达5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10天。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走到金平府正赶上正月十三,还不到日子,可是晚上就已经开始点灯了,名曰:试灯。唐僧被邀请多住了两天,天天晚上出去看灯,到了正月十五,终于被三个犀牛精捉去了。四值功曹说,那是因为唐僧“宽了佛性,在此贪欢”造成的。
“尽管元宵节的街头偶遇,多半是不会成功,没有结果的,但这个夜晚的小小叛逆会让人生更加丰满,会让这个民族充满生命力。”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表示。
当然,个别传统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好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
因此有民俗专家认为,元宵的适当纵情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从春节到元宵,气氛有张有弛,有松有紧,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节日气场。衢州元宵旧俗,大型灯会已成往事“元夕花灯尚未迎,忽闻锣鼓闹喧声。喜神拍手呵呵笑,一轿纵来一轿横。”这是清末衢州籍解元郑永禧的一首竹枝词。衢州地方民俗文化专家汪筱联表示,老衢州闹元宵得从正月初五“迎喜神”开始。
“衢州的喜神,以周王庙为最著名,周王边上那两尊童子状的像,便是喜神,一红一绿。”汪筱联说,迎喜神的时候,接神的轿子要抬得东倒西歪,这样喜神才会高兴。
迎好喜神便开始张灯结彩,民国时候的衢州,街巷很窄,像坊门街还有路亭,路亭里除了悬长明灯外,还会挂上几盏大红宫灯,远看像是灯棚。
大约在正月初十,六门四乡的花灯进城。乡下龙灯结构简单,朴素。汪筱联介绍,大型的灯是船民的大布龙,龙头大、骨节多、龙身长,锣和鼓也特大,分别有两个抬着,一人敲。大布龙前有大型牌灯,一写“青龙吉庆”一写“五谷丰登”。牌灯之后为百子灯,一枝枝竹叉系许多盏彩色纸灯笼,大布龙前后有四至六人吹大喇叭。龙灯除在大街上抢球翻滚外,还进祥符寺、天宁寺等大小庙宇参拜佛像。也进新结婚的人家庆贺,讨取糕饼、红烛、红包。
而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此时,板龙、花龙、马灯、采茶灯、皮影灯戏等遍布各大街。正月十五,是闹元宵的高潮,大放火花和鞭炮,衢城十字街口等地会扎起彩色牌楼,挂“金吾不禁”的横匾。
汪筱联说,灯节期间,百姓通常要请龙灯进家门,在祖先画像前走过,以图吉利,“给个红包,不计较多少,大家客气。”
衢州各县的元宵民俗也大同小异。“主要是灯的形式不同”,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国庆介绍,比如在常山,当地多以板凳龙居多,县城附近的龙都要进城到关王庙朝拜,所经之处,百姓要在门口设香案“迎灯”。
而在老衢县(现衢江区)农村,则同时活跃着马灯、车灯、车马灯、采茶灯、龙灯、狮子灯等各种花灯。
刘国庆表示,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解放后衢州地区龙灯并不成气候,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渐渐复兴。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6年,衢州市区曾连续举办了6届大型元宵灯会,来自市内各县(市)的龙灯集体来展演,沿着荷花中路、上街、下街一路起舞,引得围观的数万名群众轮番喝彩。而在南湖广场,还有造型别致,构思奇特的灯展,与龙舞文武相得益彰。
时至今日,大型元宵灯会却成了只可回忆的往事。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应适时恢复元宵灯会,让民众能真正闹元宵。在这个良辰夜晚,中国古人创造性地发明了灯,作为对月亮的
回应,美丽的灯盏之外,也流传着传情的浪漫传说。元宵节起源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元夜等。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节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武帝时,将“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被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另有一说是始于东汉明帝。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元宵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也由此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