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草鞋多少钱一双呀?卖不卖的?”“要是现在穿这么一双鞋,太洋气了!”日前,在三墩镇有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很多人对刚刚编好的草鞋感兴趣。胖头厚底的草鞋,样子看起来跟现在女孩子很喜欢的松糕鞋有点像。
据说,草鞋最早在夏朝就有了,王公贵族也流行穿草鞋。像庄子这样的大人物,不仅自己能编草鞋,还穿着破草鞋去见未王。长江流域的草鞋种类繁多,以布条代草编制的鞋称“布草鞋”、用麻编制的称“麻草鞋”、用葛藤编结谓“葛藤草鞋”,形状大同小异。
草编蒲鞋则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鞋子,尤以稻草为主要原料。由于草鞋式样简单、价格便宜又防滑,所以过去农民下田都要穿草鞋。在三墩镇荡王头一带制作草编蒲鞋已有几百年历史。
编一双蒲鞋(除搓草绳外)熟练者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由于白天在田间劳作,农户一般在晚上编扎直至深夜,手脚快的妇女一晚上能编五双。人们把打扎好的蒲鞋肩挑背扛到三墩附近的集镇良渚、勾庄、蒋村、瓶窑乃至更远的水网地带出售。每次大约20双为一扎,每双价格为一毛五分或一毛八分,因此草编蒲鞋也曾经是当地农家一项重要的副业收入。
不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草鞋就很少有人穿了。在三墩,现在只有一些五六十岁的妇女还会编草鞋。现场的工作人员说,别说找会编草鞋手艺的人了,现在连原材料都采不到。
之前,他们为了这次活动到处收集稻草。“找了一大圈,都找不到稻草,农民已经不种稻了。后来多方联系,总算在附近的华联村找到了一点稻草。”
除了编草鞋,三墩镇还有虾龙圩竹编、木雕糕饼印、古亭建造、灶头画和鼓亭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会这些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