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08日讯 昨天下午,海盐县东港村附近的杭州湾岸边,寒风如刀,割得人脸疼痛难忍。
姜中林(音)从船上跳了下来,心里比这天气还冷。上午9点,他和两名同伴出去捕捞鳗苗,到了下午2点才回来。饱受风浪折磨不说,最让他沮丧的还是竟然只捕捞到40多条鳗苗。
今年鳗苗的价格创历史新高,鳗苗收购价每条30元至31元。按照这个价格来算,姜中林等3人此次出去撒网收入1200多元。但是,刨除成本后所剩无几。
“鳗苗越来越少,今年的情况很罕见。这样下去如何是好?”纵是生性乐观的姜中林,也不得不对捕捞鳗苗的未来充满担忧。
实际上,今年碰到这种烦心事的并不只是姜中林和他的同伴。
时下正是各地捕捞鳗苗的季节,但是海盐、平湖、海宁等地以捕捞鳗苗为生的渔民们,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鳗苗数量急剧下降,有的地方几乎捕捞不到。
在平湖,捕捞鳗苗数十年的老渔民甚至感叹:正遭遇百年一遇的“鳗苗荒”。
诱人的“鳗苗经济”
今年53岁的王红林身份有些特殊,既是捕捞鳗苗的渔民,又是平湖市独山港镇白沙湾渔业社区居委会主任。
1977年,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的王红林开始出海捕鱼。1980年,当地渔民开始捕捞鳗苗,他也加入这个行列。
几十年以前,嘉兴人还不知道鳗苗的价值,拿网在江里海里随便兜一下,就会捕捞到数十条鳗苗。以前海宁有一道菜叫“鳗苗炒鸡蛋”,如今这道菜几乎销声匿迹,因为这种如牙签般大小的鳗苗,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软黄金”。鳗苗价格不断上涨,已由最初的几分钱一条上涨到现在超过30元一条。
捕捞鳗苗是个辛苦又有很大风险的活儿,但利润非常高。正因如此,平湖、海盐、海宁很多人在从事这个行业。
平湖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一名姓倪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平湖市捕捞鳗苗盛况出现在2000年,当时有2200多条渔船。如今有证的渔船还有664条,每条渔船有渔网150张至200张。
在当地,王红林捕捞鳗苗比较出名,他目前拥有350张渔网。
在整个渔业社区,很多人因为捕捞鳗苗发家致富。社区共有有证渔船100多条。
2月6日记者在该社区采访时,发现这里很多楼房都修建得大而豪华,人们造房子的钱大部分靠捕捞鳗苗得来。
在这一带,绝大部分人从事的行业都与鳗苗有关。即使是没有渔船的人,如果帮船老板去捕捞鳗苗,一天最少也能有200元收入。
王红林说,2011年,该社区渔民捕捞鳗苗总收入将近4000万元。有的渔民一年的毛收入80多万元,纯利润60多万元。如此算来,2011年,该社区370多户人家每户的年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
该社区的经济在独山港镇所有村、社区等中排名前三。而独山港镇在平湖的排名也非常靠前。
因为鳗苗收入比较可观,有人为此提出了“鳗苗经济”这个说法。平湖市农经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该市渔民捕捞鳗苗的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2011年超过1亿元。有人分析认为,去年行情好跟日本地震有一定的关系。
遭遇最严重“鳗苗荒”
据了解,鳗苗的捕捞季节集中在每年的2月份至5月份。
每年的这个时候,王红林最忙碌,但2月6日上午,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这名捕捞鳗苗的能手。
“没有出去捕捞啊,因为没有了!我们这里很多渔船都停开了。”王红林说。
原来从今年的2月1日开始,按照以往的惯例,渔业社区的100多条渔船都争相出海捕捞鳗苗,渔民们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捕捞黄金季。以往这个时候,王红林每出去一次,和3名帮工就能捕捞到上千条鳗苗。但最近这段时间,他出去2天竟然连100条鳗苗都捕捞不到。
“我们以前是在平湖附近水域捕捞,随便撒网下去就能捞上来不少。现在啊,要到上海去。”王红林说。
现在去一趟上海,按照雇3个人来计算,每天需要支付600多元工资。每次从内河去上海捕捞,过河费要700多元。而去一次来回的柴油费也要700多元。王红林的渔船,每年在平湖办证要花将近3000元,到上海捕捞则要到当地办证,也要3000多元。
算下来,每天的费用是2000多元。这也难怪他说,去的次数越多,亏得越多。
在王红林的记忆中,1989年、1997年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那个时候仍没有现在这么糟糕,只要愿意出去,都还是能赚到钱的。“我问过母亲,她也说从未碰到过这种情况。百年一遇的‘鳗苗荒’啊。”
现在,王红林等人都在等待,这种等待令人心焦。他们都希望寒冬赶快过去,这样鳗苗的数量也许会增多。
收购鳗苗的商贩们日子也不好过。
去年,渔民和商贩都赚得盆满钵满,大家想着今年鳗苗的价格肯定还会上涨,所以很多商贩都准备大干一番。捕捞鳗苗的时间一到,鳗苗价格是涨到了历史最高点,但他们高兴不起来,因为几乎没有鳗苗可收购。
海盐的郑义是入行没两年的收购商,去年一年赚了,但今年从2月1日开始到昨天,他才收购了1000多条鳗苗。
“行情不好啊,能怎么办呢?只能等呗。”郑义的话,多少透露着些无奈。
而上海的一些收购商也和郑义一样,都在焦急等待。
为何会遭遇这种情况
其实,出现今天这种局面并非没有任何预兆。
王红林说,2009年开始,鳗苗数量就逐年减少,只不过价格在急剧上涨,因此渔民的收入在增加。2010年的时候,杭州有人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鳗苗数量锐减。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王红林和姜中林等人都认为,这可能和今年的气候有关,低温时间太长,影响鳗苗洄游到内河。
长期以来,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资源研究室主任周永东都在关注鳗苗以及捕捞情况。不过他认为,天气冷并不是鳗苗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昨天,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了很多。
周永东认为,捕捞过度是导致鳗苗数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鳗鱼产卵的地方一般位于菲律宾、台湾岛附近的海域,每年冬春之交,鳗苗就沿着中国沿海一带洄游到内河,比如说瓯江、钱塘江、长江等。得知鳗苗价格不断上涨后,福建、温州、舟山、嘉兴、上海、江苏等地的很多人都加入到捕捞的行列中来。”
根据周永东的描述,如今福建、浙江、上海、江苏沿海的地方,捕捞鳗苗的网数不胜数,如同一道道屏障,阻拦鳗苗前进的道路。
“南面捕捞的人多了,北面还能剩下多少?”
周永东还认为,国内大江大河拦河修坝、沿海滩涂改造、大工程修建等,也严重破坏了鳗苗的生存环境。“内河的淡水将沿海海水冲淡,鳗苗就喜欢在这里游。比如说长江,现在水量越来越少。”
此外他表示,水质污染也是导致鳗苗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而杭州渔政站站长梅剑波则认为,令鳗苗数量减少的最大的原因是水质污染。人再怎么捕捞,总有鱼漏网,但水质污染严重会导致所有鱼类“断子绝孙”。
鳗苗捕捞业何去何从
记者在采访期间发现,虽然捕捞鳗苗利润非常可观,但现在很多有远见的老渔民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再从事这个行业。风险大而且很辛苦是主要原因,但也不排除鳗苗数量在减少的因素。
这一现象在渔业社区最为普遍。
“想让孩子做点别的。”王红林说。
由此可见,以往一到春暖花开捕捞鳗苗的季节,那种“千舟万网捕鳗忙”的景象也许将不复存在。
实际上,各地相关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纷纷采取措施。现在,上海方面已经控制到上海捕捞鳗苗的渔船数量。
在王红林的家乡,1500多名渔民已经购买了养老和医疗保险。当地政府还鼓励渔民们进厂或者自己创业,严格控制捕捞鳗苗渔船的数量。对于那些“三无”渔船,一旦查处就会罚款。
其实早在2004年,在嘉兴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嘉兴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指出:全面实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依托临港工业良好的发展基础,提高海产品加工比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止一个人提出这样的设想——发展鳗苗人工养殖。不过,要实现这个设想困难比较大,因为目前国内外一些地方的养殖场,都是将鳗苗捕捞上来后进行养殖,而不是由鳗鱼直接产卵,所以还需各方继续努力。
(图片为资料图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