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8日讯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起点上奋力创先争优,扎实推进政府、社会和经济转型,全力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党代会报告在总结过去5年辉煌成就的同时,更描绘了未来5年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宏伟路线图: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把温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幸福城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富足感、认同感、公平感、成就感,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福祉。
【成就辉煌】
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
2011年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亿元,投资率达到52.3%;生产总值335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3%;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86亿元和27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8亿元,年均增长17.7%;进出口总额216亿美元,年均增长16.9%;三次产业比重从2006年的3.6:55.0:41.4调整为2011年的3.2:52.2:4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比2007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关键词:人民生活
居民年均收入增长11%
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3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1%和11.9%。
开展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温州肯恩大学等筹建工作。加快重点骨干医院和城乡医疗机构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人口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深入开展法治温州建设,有序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词:党的建设
干大事创大业氛围浓厚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展“五型”机关创建,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圆满完成县(市、区)和乡镇换届任务,形成了凝心聚力抓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互看互学”、“互学互比”和“学赶杭甬、比追青厦”活动,全市上下形成新一轮解放思想、干大事创大业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社会建设
初步建立“1650”发展新格局
启动瓯飞工程一期和市域轨道交通S1线建设,推进高速公路联网工程、温州港区、永强机场扩建等重点工程和瓯江口新区、滨江商务区、温州生态园、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另外,发展软环境有所改善。
开展“六城联创”和破难攻坚七大行动,掀起拆违绿化热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所增加。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关键词:环境建设
全市掀起拆违绿化热潮
基本完成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初步建立“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发展新格局。
开展村级组织“转并联”,加强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三分三改”,大力推进以农房改造建设为切入点的农民跨区域集聚,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平安温州建设,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平安大市和综治优秀市称号。
黄忠 林佰露 整理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体要求】
着力推进政府转型,建设公正清廉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着力推进社会转型,建设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着力推进先进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全面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目标】
今年是温州转型发展的突破之年,是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落实之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限额以上投资率达到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3%,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今年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的指标要求是:“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客观评价指标与“杭甬青厦”2010年的平均和最优值的算术平均值的差距缩减10个百分点以上,主观幸福感指标水平比2011年有明显提升。
【三个转型】
一、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
1、牢固树立现代公共管理的理念。发挥政府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平正义等公共领域的职能作用。
2、全面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加强基本公共品供给和公共平台建设。
3、大力推进公共政策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体系,以有效的公共政策确保体制机制活力。
4、全面优化政府服务。全面推行即办制,着力解决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效率不高、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以城乡统筹为途径推进社会转型
1、着力推进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以温州国际机场、温州港、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联网和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为重点,建设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加快瓯江口新区、滨江商务区、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温州生态园等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建设;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深化七大行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2、着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利用温州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入推进“三分三改”,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深入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引导农民进镇入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推进城乡新型社区建设,深化村级组织“转并联”工作,加快传统农村向城乡新型社区转变。
3、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教卫体设施布局调整,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创业鼓励政策,加快中心镇产业集聚区建设,解决进镇入城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4、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从源头减少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深化“平安大市”建设,确保社会平安稳定。
三、以优化发展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
1、优化平台支撑环境,扩大实体经济投入。建设一批产业发展和创新高地;打造一批一流的产业平台;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基地。
2、优化要素保障环境,切实解决瓶颈制约。强化土地供应保障。着力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和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等问题,把温州建设成为全国民间资本之都。
3、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以亩产论英雄”,强化“三保”倒逼机制,确保资源要素和政策服务向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倾斜,解决产业和企业低小散问题。
4、优化产业融合环境,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优化城乡环境,着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经济先行区和全国总部经济示范区。
【名词解释】
“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正确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把温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幸福城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富足感、认同感、公平感、成就感,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福祉。
公共服务型政府
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以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报告中所指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广义政府,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法检两院等公共管理服务机构。
2012年新一轮破难攻坚七大行动
城中村改造、供而未用土地开工、项目建设攻坚、违法建筑拆除、市区道路畅通、实体经济发展、历史遗留问题破解等七大行动。
“六城联创”
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三保”倒逼
通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三保”倒逼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杜绝企业把生产经营成本转嫁给社会,激活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构建生态文明的幸福家园】
1、切实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形式。
3、努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全力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2、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3、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4、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5、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6、强化反腐倡廉建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