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也要尾号限行了,这则消息一出即引起诸多关注和热议,更有人解读为是一项砍向三公消费的改革之举,意义重大。
但紧接着一则消息,未免让解读者有些失落。新京报消息,发改委称公车尾号限行并非强制性举措,而只是一个倡议。倡议者,也就是说号召大家这么做,但大家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既然如此,效果只取决于自觉性,在当前的政务环境下,公车使用单位有多大的自觉性来限行,老百姓肯定会打个问号。
事实上哪怕是私车限行,民间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公交出行不便、地铁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很多只有一辆车的家庭干脆买第二辆,两个号轮着跑。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在2010年9月接近450万辆。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东京用了12年,北京只用了2年半。上路汽车数量的暴增已经抵消了限行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
而公车呢,可想的招就更多了,我都可以出上几招:比如说,在国家还没有实质性政策限制公务车数量的前提下,干脆买第二辆,反正咱“不差钱”;或者,公车不能用,那就征用私车公用好了,单位给油钱补贴,还可以增加笔福利;至于公家出钱租车或向下属单位借辆车,实行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吧——假如权力部门有心抵制,硬梆梆的强制都未必有用,软绵绵的倡议就更无法期待了。
但是,公车的使用单位,也就是政府部门和另外一些有着“公”字头的单位,却不该对这份倡议等闲视之。倡议能激起多大的响应,一看倡议者的影响力,二看倡议书的内容能否引发共鸣。由17个部委制订的这份倡议,实际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心声,公车使用者岂可罔顾如此庞大的呼声?而代表人民履行公共管理之责的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又岂可不与人民的心声共鸣?
为公者,必先行公共之事,而后私。长期以来,公众对于一些政府部门以私忘公、“先天下之乐而乐”的行径早生不满,一个城市出交通限行措施,必有民意要求公车先以身作则;特权车、特供菜人人喊打——这并不是民众过分的要求,而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自觉。政治文明的衡量标准就是你离民意有多近,民众的合理诉求实现度能达到多少。
由此可推,倡议是停留在纸上还是得到热情呼应,足可照见“公”心几许。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