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0日讯 昨天凌晨5时,老罗睁开惺忪睡眼,爬出热乎乎的被窝,匆匆洗漱一番。家人还在睡梦中,他轻轻掩上门,便出去了。路边摊点的包子、豆浆是他的必备早点,他大口啃着,随意上了一辆公交车。
这是老罗一天工作的开端,他是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反扒队一员。抓贼被刺伤的朱培培,便是他的亲密队友。这支12人的队伍,犹如“隐形人”般夹杂在人群中,每天穿梭在公交车和站台之间,无数次换乘,只为了擒拿市民深恶痛绝的“第三只手”。
一天得换乘二三十趟公交车
市区的每一路公交车差不多都坐了个遍。有时几天都逮不到一条鱼,他们只能等待。
38岁的老罗是江西人,他的相貌多了几分沧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一些。
他不擅言辞,只说自己的工作三言两语道不完。昨天在市区汤家桥一带,记者随他上了一辆公交车,实地体验他的工作。车上人不多,他一路穿过车厢,眼神中带着点不经意,左右扫了几眼。事实上,在这漫不经心间,他像扫描仪般完成了对车上乘客的打量。四年的反扒经历,让他对每张陌生的面孔都会作出初步判断。“扒手是职业化的,再怎么掩饰,有时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暴露出他们的内心。”老罗说。
“基本正常。”十几秒钟的观察后,老罗初步下了判断。他习惯性地坐到最后一排,这是他的职业使然。“最后的位置便于观察,能掌握整个车厢内的一举一动。”老罗说。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名普通乘客,谁也不会发现他深藏腰间的手铐。
车每到一站,乘客上下时,老罗就会提高警惕。他紧盯着每个下车者的眼神,又重新打量每个新上来的乘客。车子不知颠簸了几站,老罗起身随着人流下去了。随后,他又换乘了一辆公交车,又重复着起先那一幕。
“有时一天得换乘二三十趟公交,市区的每一路公交车差不多都坐了个遍。有时几天都逮不到一条鱼,我们只能等待。”老罗说,这是份拼体力和耐心的工作。反扒队员每天就这样扮演乘客,重复着枯燥的守候。
而扒手,也同样扮演着乘客身份。“隐形人”和“猎物”,在公交车上上演着一幕幕“猫抓老鼠”剧。
希望当事人能出来作证
别人回家、吃饭时,却是他们忙碌之际,一日三餐,都是在时间过点后,在某个路边小摊匆忙解决。
老罗的队友小蒋是永嘉人,这个小伙子横挎一个皮包,脖子上盘着围巾,穿一双耐克运动鞋。这幅时尚穿着,只是为了隐藏身份。“我们要经常换装,扮演不同身份的乘客。”在小蒋看来,这份工作犹如电影,每天都充满剧情悬念。
他和朱培培的从业时间相当,只有两年。两年间,他的身影遍布市区各个公交站台。他有个当警察的梦想,但他协警的身份与理想存在落差。周边人也有过非议,不过这个年轻人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就是警察的工作,他一遍遍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小蒋感到真正心酸的是有时候“抓到扒手后,目击者甚至乘客不配合”。46岁的老张也有同感,从业7年的他说得有些感慨:“刮风下雨,再苦再累也不怕,但我们抓到小偷后,被偷的人却不愿指证。”老张清晰地记得去年,他在车上当场抓住对象,人赃俱获,但一名老太太死活不愿承认自己被偷。
老张说这种情况不计其数,每次一腔激情被冷水浇灭,他和队友只能相视苦笑。“有时也会碰到热心市民,像这次朱培培被刺伤,失主和目击者就很主动来做笔录,这比什么都让人欣慰。”
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副局长朱可强介绍,去年抓获对象上千名,但有三分之二的当事人和目击者不愿作证,导致证据不足,无奈只能对抓获的对象教育处理。朱可强认为这无形中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他呼吁市民能提高这方面的公民意识。
“既危险待遇也不高”却坚持下来了
他们最大的安慰,是每天能安全回到家后,脱下“隐形人”的那副斗篷,真实面对自己的家人。
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打造的这支12人反扒队伍,正日渐成为公交车上的扒手克星。
但不容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他们的待遇参照协警标准发放,每月只有1000多元。他们中,很多队员的家人都劝他们换份工作,“既危险待遇也不高”。分局2005年成立义务反扒队,当初70多名队员,经过2010年的整合后,留下来的只有老张一人。其他队员,很多是从各派出所协警队伍中抽调的。
“工资待遇不高,很难留住人。”朱可强说,这12名队员坚持下来让他感动,而单位也一直在煞费苦心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待遇。
反扒队员的工作时间,集中在早、中、晚乘车高峰期。别人回家、吃饭时,却是他们忙碌之际,一日三餐,都是在时间过点后,在某个路边小摊匆忙解决。“今年我们争取到了误餐费,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份补贴。”朱可强说。
此外,该分局还在努力申请建立反扒基金,以抓捕的人头数,来做绩效考核,这样的激励机制既能稳定人心,也能产生动力。
这12名队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受过专业训练,他们的抓捕技能,更多的是靠实战积累。
而对于老罗、老张、小蒋这样的反扒队员而言,他们的工作一直在路上,他们只能穿便衣,他们不能公开露面,他们永远都只是一名乘客。他们最大的安慰,是每天能安全回到家后,脱下“隐形人”的那副斗篷,真实面对自己的家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