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3日讯 12年前,丽水松阳县古市镇上五木村的村民周伟民,将聋哑老人张水德接回家照顾,承诺为他养老送终。
12年间,他和女儿周琳燕一起,尽心奉养着年迈的老人。
12年后,老人的左腿不幸患上动脉瘤,急需手术。
面对大笔的手术费用,张水德老人想放弃治疗。周伟民拍了胸脯:“老人的病,我们管到底。”
“老人没亲人,我替他养老送终”
周伟民今年45岁。
算起来,他和张水德老人是几十年的邻居。
张水德自幼聋哑,没娶上媳妇,好在有把力气,年轻时日子还过得去;到上个世纪90年代,60多岁的他生活就渐渐窘迫起来。
住在隔壁的周伟民家看不下去,会时不时送给老人些米和蔬菜,给他改善生活。
转眼10年过去,周伟民结了婚,生了女儿,取名周琳燕;张水德老人年纪渐长,身体也更加差了。
2000年的中秋节,张水德发了高烧,躺了3天3夜,还是周伟民把他送到了医院。
为了照顾老人,9岁的周琳燕也留在了医院陪床。
几天后,张水德病好了。但是医生说,这个年纪的老人没人照顾,小病也会拖成大病,甚至有性命危险。
听了这话,周琳燕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她哭着问爸爸:“把张爷爷接到我们家,我们照顾他吧?”
这句话的分量,9岁的孩子不懂,大人们的心里却很明白。
看着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邻居老人,周伟民沉默了,说不出话的老人也急了,依依呀呀地打手势拒绝。
看着老人满是皱纹的脸,周伟民心头一酸,当下对女儿承诺:“好,以后张爷爷就住在我们家,爸爸为他养老送终。”
出院后,周伟民直接把张水德老人接回了自己家。
“我对爸爸啥样,对老人就啥样”
那时,周伟民的父母都健在,母亲由周伟民的弟弟赡养,父亲则由周伟民照顾。
家里的收入,除了那一亩三分地,就靠农闲时周伟民干点木匠活赚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就算这样,张水德老人在周家也没受过一点委屈。
周伟民对女儿说过一句话:“我对我爸爸啥样,对张爷爷就啥样。”
张水德老人和周伟民的父亲都喜欢喝酒,周伟民的妻子每年都要酿个几百斤酒,给两个老人解馋。
两个老人穿同样的衣服,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睡一张床。村里人都说:“周伟民多了一个爹,周伟民爹多了一个兄弟。”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两年前,周伟民的父亲去世。
葬礼时,张水德哭得和周家人一样伤心。
从此,对周伟民的女儿周琳燕,没有后代的张水德更多了一份长辈的情怀。
从小学到大学,每个节假日,张水德都会在放学路上等着周琳燕;看到周琳燕回来,不能说话的张水德乐得“依依呀呀”,拉着周琳燕的手嘘寒问暖……
每年春节,张水德都会塞给周琳燕压岁钱。周琳燕知道,这钱其实都是周伟民给的,但懂事的她会高高兴兴地接受下老人的一片心意,恭恭敬敬地给张水德作揖致谢。
“花多少钱,也要治好老人”
转眼,12年过去,老人85岁了。
在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他身体一直健健康康。周伟民也从一个小木匠变成了有工厂的家具店小老板,日子好过起来。
村里人都说,这是因为周伟民做好人有好报。
今年春节前夕,周伟民发现张德水走路有些不稳当。送到丽水市医院检查,得到的结果是:老人左腿患上动脉瘤,必须全部截掉,否则有性命之忧。
周伟民一家立即决定:马上手术,无论如何要保住老人的命。
然而,这次张水德老人自己不愿意了。
老人有两个顾虑,一来年龄太大,怕吃不消做手术;二来害怕用太多的钱,拖累周伟民一家。
还有,没了一条腿,以后周家人照顾起来,担子更重了……
这些担心,老人不说,周伟民心里也清楚。他和家人也只能用耐心和行动,放宽老人的心。
周伟民每天都到医院劝说张水德接受手术;周伟民的妻子每天给张水德做好吃的;已经在杭州上大学的周琳燕四处打听治疗动脉肿瘤的偏方……
私下里,周伟民说出了心里话:“我对女儿承诺过,要照顾好老人。我要给女儿一个交代,给我自己一个交代,给良心一个交代。”
终于,老人流着泪,答应了接受手术。
目前,因为血压偏高,张水德老人暂时在松阳人民医院接受保守治疗。
等血压平稳后,他将接受手术治疗。周伟民说:“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把老人的病治好。”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