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3日讯 十八个捣臼还生长在岩坦上
牛牵过看不见,虱爬过拼命掐
三粒板,两条缝
头跳尾跳
这些温州俚语你听过吗?近日,一名初三学生发微博称,在语文模拟考中,有一道考题内容竟出现这些俚语,她当时就蒙了。回家请教父母时,连父母也不清楚,最后问了奶奶才明白含义。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庭都教育孩子讲普通话,忽略了温州方言,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温州民俗文化、乡土人情感到陌生。有关专家学者指出,提倡普通话不代表不要温州话,多学一门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温州俚语是用温州方言讲的一种带有由来、典故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词语或句子,地域性强,较生活化。有关学者指出,懂得温州俚语的前提是要会讲温州方言,对方言越了解,懂得的俚语就越多。
62人仅6人做对俚语题
这名初三学生提到的温州俚语考题,是温州市仰义中学今年的中考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中的一项内容,试题均为该校语文教师所出,参加考试的为该校初三全体学生。
这道温州俚语考题是填空题,4题选填2题,总计4分(如图)。记者抽取了该校初三段两个班的试卷,62人中,做对的仅6人;全答错的有32人,超过总人数的50%。该校九年级学生林佳浩说,这道考题从未见过,只能空着。
对于试题中的“三粒板,两条缝”的意思,一名学生称是“漏洞缺点多、不严密”,有学生觉得是“不牢靠”,而正解为“一清二楚”;“头跳尾跳”意思是“十分高兴的样子”,有学生回答:“形容某人做事不静心,不能保守秘密。”有学生答,“墙头草,比喻某人没主见”。另外,“十八个捣臼还生长在岩坦上”是说明事情还没有开始;“牛牵过看不见,虱爬过拼命掐(牛拔过眙不着,虱爬过密密掐)”比喻办事主次不分,贪小失大。得知答案后,一名学生感叹,“我不懂你的‘头跳尾跳’,就像你不懂我的‘亲,给好评’”。
送分题怎么成了失分题?
此次语文模拟考的出卷教师是该校九年级段语文老师何喆,对于为何将温州俚语考题放入语文考试中,他说:“自地方课程纳入教材以来,每年中考都会出现一些关于温州文化的考题,包括瓯越文化、永嘉诗韵等内容,占中考语文科目总成绩的5%左右。所以这道考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温州方言的了解程度。”
何喆说,从改卷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温州俚语十分陌生,半数以上学生全答不上来,他认为这一题型在语文试卷中属于较容易拿分的,因为这几句温州俚语典型、简单,可以从字面意思分析,没想到“送分题”成了“失分题”。据他分析,答对该题的学生并非学习成绩突出的,而是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的学生。
对于这道考题,一些老师和家长看法相同。31岁的温州第十四中学语文教师戴陈仪说,这4句温州俚语他不曾听过,对“80、90后”来说可能更陌生一些,因为在年轻人交流中,很少用到这些温州俚语,更多的反而是网络用语或当前比较流行的词汇。
市民叶先生说,他的女儿今年5岁,听得懂温州方言,但不会讲。他感叹,如今的孩子,对方言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多学一门语言有好处
温州方言被认为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面对目前温州孩子对温州方言、俚语逐渐陌生的现象,如何将这“活化石”传承下去,将方言口口相传下去?
温州市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说,孩子不讲温州话的原因在于学校的不提倡和家长的无用论:学校提倡孩子讲普通话,在校不让孩子讲温州话;家长往往觉得孩子学温州话没多大用处,认为提早学习普通话对入学有帮助。“提倡普通话不代表不要温州话。”他称,让孩子多讲温州话,多了解温州的地域文化、乡土人情,让孩子入脑,这都是对温州方言的一种传承。
有关学者提出,温州话是温州人的母语,不应该丢弃,两种语言的学习并不会冲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多学一种文化也就多了一项技能。12岁以下的孩子对语言敏感度较强,在此期间让孩子多学一门语言,不但不会有负面影响,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聪明。
来源:温州都市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