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2月12日专电(记者 张乐、周竟)时尚的话剧小品与古老的戏曲同台亮相,充满现代感的工艺设计和DV拍摄挑战古典的金石篆刻和国画书法。正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7000多名学生以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耳目一新的创意表演,赢得了极高的社会评价。
“青年学生理应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和引领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热爱艺术的氛围正在形成
93%――这是全国所有高校中,参与本届大艺展的高校的比例;3:1――这是参加大艺展的高校学生中,非艺术专业和艺术专业学生的比例。热爱艺术的氛围,正在中国青年一代学生当中形成。
王登峰告诉记者,参加本次展演活动的所有艺术作品和文艺节目,是从全国2万多所高校中层层遴选出来的。“无论是节目的编排、主题的选择还是表现形式,都体现出高校学生非常高的艺术修养、艺术品质和艺术能力。”
艺术教育和尊重艺术的氛围,正在中国的高校内逐步形成。以浙江大学为例,全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高达78门,涵盖各个艺术门类。国家级水平的京剧团、越剧团、交响乐团等时常到高校演出,每逢有知名艺术家来学校开讲座,场地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学生们对艺术的喜爱和渴求,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用文化引领社会,用艺术关照现实
不仅仅是追逐者,在一定程度上,青年学生还是文化艺术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用青年人的视角去关照现实社会,将艺术活动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并作出青年人的回答。这是王登峰在观看了大艺展的多场展演之后最大的感受。大学生艺术作品展上,一张拍摄汶川地震灾区母女灾后重生的特写照片引发了众多参观者的心理震撼。王登峰说,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学生们会更容易去联系现实社会,并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更加开放、灵活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相比其他人,高校学生在艺术的表现上更加大胆、前卫”。
“艺术追求是内心追求和渴望的表现。”王登峰说,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用文化引领社会,用艺术关照现实,新一代的大学生正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时代的使命。
唤醒沉睡的艺术细胞,用艺术的光辉照亮心灵
虽然高校学生在展演中展现出了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水平,但相比之下,社会公众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相比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法律对艺术教育的时间和内容都有着强制性的规定,但具体执行情况仍不容乐观。”王登峰表示,中国民众重智育轻美育的传统观念长期存在,围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或许能够帮助孩子换来一所好的学校、一份好的工作,但牺牲的却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人格健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乃至一个人一生的愉悦感、幸福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登峰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普及教育,和大学阶段“面向人人”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什么艺术大师,而是“不会乐器但能欣赏交响乐,不会美术却能欣赏油画、中国画,不会做诗却懂得欣赏一个人的朗诵、诗词、歌赋”。
他透露,2012年,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唤醒每一个人沉睡的艺术细胞,让艺术的光辉照进心灵。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