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
知县走海路,师爷代他保管“护照”
在手稿中,一份禀稿里记载:乐清县衙机构庞大,差役就有360名,需要精简。
在县衙账记里,记载了从知县到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情况;
驿函抄存里,收集师爷往来信件31封,就好像一张联络图,知县往来的时间、招待规格等清清楚楚。
还有一张大“护照”十分夺人眼球。
这张护照长40厘米、宽32厘米,它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知县赴任的故事。
说的是光绪廿九年3月(1903年),时任乐清县知县何士循,调赴嘉兴府秀水县任知县。
温州瓯海海关颁发了一张通关护照,于是,知县一行从瓯海搭船到上海,转道赴秀水县,凭护照所经过关卡一路绿灯。
王如尧告诉记者,这张护照至少说明了2个问题:护照由师爷保管,说明这些事归师爷负责;护照的上面还用英文签写,说明当时的海关已由外国人控制。
>>>生活
红包要收,草帽也要还
师爷的收入是怎么样的?王春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他记录了一种名目繁多的“规费”。
所谓规费,其实就是“红包”。
当时,官场有个潜规则,所有进入衙门的公私事件都得给师爷“规费”,这笔钱也是师爷的主要收入。
王春龄留下的档案详细记载了很多这样的费用,比如民间诉讼要交“挂号费”,传递诉状要交“传呈费”,官场的迎来送往中就连小吏的赏钱也不能少。
“一笔笔规费记入账簿,有据可查,说明在当时还是合法的。”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俞婉君,是绍兴研究师爷较早的学者,她这样告诉记者。
虽然有这么多“外快”,王春龄的生活其实相当窘迫。
这在他记录的一份移交清单上可以看出。
有一年,王春龄离任,告别了主家,移交了24件物品,都是些碗筷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连一顶草帽也在移交之列。
“连一顶草帽都无法自备,说明王师爷的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俞婉君分析说。
这一点,在后人王如尧处也得到了证实。
“我曾祖父一生作吏,仍是一肩破书碎纸回家。而全家居住的一间半楼房,还是我祖父借钱购买的。”王如尧说。
>>>行事
一世小心,还刻个“实事求是”的章
绍兴师爷,怎么做事?
王春龄在衙门做事,事无巨细都有记录,做到有凭有据。
如在庚子年仲秋(1900年)的《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每天衙门进出的文稿。从记录的内容看,这本日记是在德清县衙门任职时留下的。
当时师爷的办公用纸都十分粗糙,本子也是他们自己装订的。数张“公文套封”也当作文件夹而保存下来。
许多文稿的纸张,有的是纸头、纸尾,大小不一。如“请牙帖新章减半账”是记在一张仅宽10余公分、长20余公分的毛边纸上。而且这些纸片,竟是利用发票上裁下来的边纸书写的。
王春龄在衙门做事,非常谨慎。他起草的文稿,必有一稿、二稿……
如《复办理鄂蜀赈捐县正堂汪大令函》就有两份。一稿、二稿都有改正字迹,一俟定稿,即送知县审阅,再画押,然后抄录存查。
他还特地用象牙制作了一枚“闲章”,请人刻了“谨慎”两字。这样的闲章不只一枚,还有“慎思”、“专心”、“实事求是”等数枚。凡复信稿、布告稿等稿件末尾,多用“专心”章,而案件的批,多用“慎思”章。
他的谨慎、周到还表现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方面。如《诸暨向章文官迎霜降》一事:既有事前规划、启动时间、交代谁去办、为什么,也有办事人姓名、办事人任务以及事毕的处理等,全都一一记录在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