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6日讯“几年前还能在金华市区听到弹棉花的叫喊声,但现在听不到了。”昨天上午,金华读者王女士打进“新闻三秒区”热线83186666,“打听了很久,我终于得知婺城区洋埠镇上有一个会弹棉花的手艺人,今天决定去看一看。”
王女士说,她要给下个月结婚的女儿定做一床手工棉被。“现在市场上卖的被子总让人不放心,机器弹的棉被不保暖,羽绒被则是又贵又不天然。”
昨天上午,王女士坐上了去洋埠镇的公交车。终于找到这位老艺人时,她直呼运气好:“我是打听了许多人才打听到你的。现在这种老手艺已经很难找了!”
这位老手艺人名叫潘锦松,今年66岁,是洋埠镇上仅存的一名手工弹棉花者。
潘锦松的“工作室”是一间破旧的小平房。墙是土做的,四壁漏风,屋顶用一张蓝色塑料简易地搭起。潘锦松瘦瘦的,穿一件老旧的夹克衫,满身棉絮。他右手背着木弓,左手拿着木槌,埋首弹着一床巨大的棉絮。木槌钩起弓弦轻巧地在棉花上划过,原本厚实的白棉,瞬间变得松软。“弹棉花是让棉花变得柔软均匀。”潘锦松说,木弓、木槌都是弹棉花的老工具。“以前弓上的弦用的是牛筋,现在也改成了塑料。”10多分钟后,潘锦松用筛子将已经弹好的棉花用力压实,从一个小包中拿出一些玫红、墨绿的染色棉花,手撕出小块,在雪白的棉片上,拼出了几朵小花。“迎新嫁娶,农村人都喜欢被子上有点花式,这都是老手艺了。”做完花式,潘锦松用线、纱纵横布成网状,固定好棉絮,再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
潘锦松说,自己是温州市永嘉县人,当年,村里弹棉花的人很多。15岁时,潘锦松开始跟父亲学习手艺,一个月后他已经能独立操作。“初学的时候最怕拿木槌钩弓弦,经常一不小心就敲到自己的头。”20岁后,潘锦松开始走南闯北讨生活。他带着徒弟去过江西、黑龙江和新疆。在江西时也曾背着工具走街串巷,一个人站在弄堂中扯着嗓子招揽生意。“那时候工资低,加工一床被子只有3块钱,活却很多。”
上世纪90年代初,他跟着老婆回了洋埠丈母娘家,这一住就再也没有离开。“这里的村民都喜欢手工做的被子,他们带着棉花来找我加工,生意好的时候一户人家就要做上10多床。”潘锦松说,加工棉被要看行情。洋埠这个地方产棉花,前年棉花涨价几乎没人来做。去年价格低了,一年连做几百床。“手工被都是新棉现做,做出的被子又软又密,比机器压的舒服,很多人盖惯了,年年要做新的。”
潘锦松说,弹棉花是体力活,一天下来只能做1床多, 80元每床的加工费,工资又低干得又累。“现在根本没有年轻人肯学这个,我以前的徒弟早改行做生意了。”现在,他的一儿一女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我不想他们学这个。”说到这儿,潘锦松顿了顿,“弹棉花,基本算是后继无人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