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评论
扑下身去,帮助农民
春雨霏霏,又到一年春耕备耕时。走田间,进大棚,上橘山,新春问农事,农民期盼多。种粮的良种能否有保障,农业新技术能否多下基层,平价农资今年能多供应些吗,支农优惠政策还能再多些吗……一张张期待的面容,一双双真诚的眼神,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味的,需要我们扑下身去,认真倾听,真诚帮助。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时节,是农民安排一年种植计划的关键时期。家中的一亩三分地,种植结构怎么安排,种什么能挣钱,种什么不会卖难。许多农民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让人欣喜的是,当下农民对种粮的后顾之忧正在减退。他们说,粮食收购年年有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收储机构也会早早地把粮食订单送到农家门口。粮食哪些品种市场畅销,再加上种粮的各类补贴和支农优惠政策早早就公布了,因此,农民对种粮食早早就心中有谱。
一样的田野,不一样的收入。毕竟从田野里的收获,不能全指望着粮食收入,大头的还是要靠经济作物和养殖收入。而这些,恰恰是农民心中最没谱的事情。农田里种什么,除了粮食,种麦子还是种蔬菜?搞水面养殖,还是禽畜养殖?山上的林地,种哪些林果好,还是放养土鸡?安排不好,最让农民伤心,也最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以记者今天采访所在的临海,当地农民习惯种植的西兰花,就曾遭遇“菜贱伤农”;前年的大白菜,也变成了几分钱一斤都没人收购的“田头烂”……
都说“什么来钱,就种什么”,可话是这么讲,但具体到接收市场信息并不对称的单家独户而言,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当下,对一些加入了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种养信息大伙还能共分享,市场风险也能同承担。一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名气,专业化程度高,还有一批闯荡市场多年的专业贩销户,这样农产品卖难还易解决。最困难的,还是两头都挨不着的散户农民,他们或许文化水平不高,对外交流不够,没有能力辨别市场信息,种什么来钱,往往只能“跟风而作”,听传言,随大流,最后被市场伤害的,就是这批农民兄弟。
因此,农民还是期盼能有靠谱的“种田谱”,能够比较准确地告诉农民,眼下什么样的农产品可能好销,什么品种可能价格稳定。那么,这活,得谁来干?
前些年,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帮助农民出主意,灵市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我省的“农民信箱”,就会发布很多地方的农产品的产销信息,农民也受益匪浅。但对量大面广的农民来说,仅此还远远不够。让人担心的现象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前些年由于“种田谱”发布不准确,或者不够到位,让农民最终没有挣到钱,听了些农民的骂声,结果知难而退,对发布市场信息不那么热情了。一个直接的现象是,现在省内不少地方的基层政府,已经很少直接向农民发布种养信息,理由就是“怕听农民骂声”。
农产品中介组织,还是要大胆地发挥作用。现在不少地方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些地方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协会。但是,真正能把农民聚心聚力,共担风险,共享市场的作用还是不够明显。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只顾自己埋头挣钱;而一些地方的农产品协会,往往是干部领衔的“二政府”,杂事多,专业性不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的还是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涉农部门和基层工作者,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真心地对农民热情起来。现在一些基层领导,对“三农”工作费心不多,信心不足;还有些人认为“搞农业不易出政绩”,不像抓招商引资、搞工业项目那么立竿见影。因此,走田头问农事,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没有花心思,没有认真钻研。
其实,纯朴的农民兄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记者今天跟随省供销社、省农资集团到临海农村给农民送春耕农资,跟省农技专家面对面帮农民解决“疑难杂症”,场面之热情,令人动容。涌泉镇橘农为了请专家到山头察看生病的橘树,中午饭也顾不上吃,把专家们“连拉带扛”地请上了山头,满脸虔诚,其情殷殷。72岁的江南街道上江村种粮大户朱贤标,拉着记者的手说:“谁真帮我们农民,我们会记他一辈子。”(陈纪蔚 作者为浙江日报记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