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0日讯 在永康芝英过完寒假后,12岁的应小雨(化名)如期回到金华新世纪学校读书。她所在的班级有36名同学,其中17名来自永康。
一直来,永康学生“外流”现象备受永康人关注,甚至有永康网友认为这是市民对永康教育出现信任危机的一种表现。
永康学生“外流”现象究竟如何?对此,记者展开相关调查。
“外流”学生占比不高
应小雨的母亲在永康一家单位上班,父亲办了一家门企。三年前,她被父母从芝英的一所小学转送到金华新世纪学校读书。
“我爸爸妈妈太忙了,平时照顾不过来。”在她的看来,她是“被入学”的。
金华新世纪学校一名副校长说,目前,金华新世纪学校有1004名学生,主要来自金华市区、义乌、永康等地,其中永康入学人数最多,约占1/3。
昨日,金华市教育界一名姓朱的知情人士透露,在金华金师附小、环城小学、四中、五中等金华城区中小学校(包括学前班),均有永康学生的身影,甚至出现“永康班”现象。
这些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有公务员、私营业主等。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每星期光来往永康和金华的接送车辆就有15辆以上。
“永康学生‘外流’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其中以金华居多,约有1000多名学生(包括中学生、小学生和学前教育的学生)就读。从总体来看,外流学生不会超过2000名。”这位姓朱的人士说。
永康教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永康全市中小学(包括学前教育)拥有11万多名学生,外流学生所占比例不到3%,到金华就读的学生所占比例则不到1%。
“今年1月20日省教育厅出台措施,今年全省择校率降至5%。也就是说,永康外流学生的比例其实控制在‘红线’范围内。”这位姓朱的人士说。
永康学生“外流”的途径
在金华市区宾虹路、环城南路和五一路一带,常会看到说着永康话的妈妈级居民。她们大多是在金陪读人员。
考虑到让女儿在金华市区中学读书,早在几年前,王宇(化名)花了数十万元钱,在宾虹路买了一套学区房。目前,他女儿已顺利进入金华市区一所中学读书。
“在金华不少小区中,永康籍居民占的份额不少,大多是为儿女读书来的。”金华市区房产中介人员马文莉说。
在过去5年中,她所在的中介公司已为永康籍居民办理了200多套房子的转让手续,王宇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我的这套房已升值不少。等女儿读书毕业,我就会将房子卖了。这样,除了挣回女儿的择校费之外,我还赚了一笔钱。”王宇笑着说。
王美英(化名)原在永康一个部门上班。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在金华市双龙大桥边租了房子,当起陪读妈妈。
去年9月,她儿子到金华四中读书。考虑到儿子没人照顾,她选择了停薪留职。因为陪读,她家每年至少增加5万元左右开支。
“还有一种就是跟风。”永康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朱佩毓说。从区域来看,永康外流学生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一带。来自芝英的应小雨来到金华新世纪学校后,她爸妈的朋友就将自己的女儿也放进了这所学校读书。
教育的同城效应
“这其实是金华市区和永康两地之间出现的一种同城效应。同城效应是指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它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金华市区教育界一名知情者说。
目前,金华、永康之间已形成“半小时生活圈”,高速行走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到金华。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让两座城市人员流动频繁。
近年来,永康经济紧扣时代节拍,发展迅速。2011年永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万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一个需求层次理论。它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对一个家庭来说,望子成才的教育愿望正体现了伯拉罕·马斯洛所说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永康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难题。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一部分百姓的需求。与永康相比,金华、宁波、杭州和上海拥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部分相对富裕的永康家长对这些地方的学校趋之若鹜。
永康市教育局局长田中朝说,2011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永康已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教育共同体工作,发挥协作、辐射等作用,推进“减负增效”工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普通高中阶段狠抓教育质量,2011年高考,永康取得考风考纪和业绩质量的“双丰收”,永康一中的包逸达摘得金华市理科状元。
2012年,永康教育局已提出均衡发展原则,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弱势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相关新闻:永康“外流”学生正在“回流”
前几年,永康生源“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社会质疑声此起彼伏。永康教育的前景何在?这些问题让永康教育界颇感压力。这两年,我们发现,一部分在外的永康学生已悄然掀起一股“回流潮”。
教育在变好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学期开学时都会有不少的家长来咨询插班事宜,一般都是从金华、杭州转回来的。”虽然没有详细地进行过统计,但永康市古丽中学的羊丽芬校长坦言,希望回流到他们学校继续学业的学生的确在逐年增加。
是何原因引发了学生的“回流潮”?对此,羊校长以教育大环境为背景分析到:“一是外市陆续取消择校费之后,家长任意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约束。但最重要的是,近年永康的教育开始有所回升,加上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的确给予家长不少信心。”
回流学生家长如是说
在采访中,羊校长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家长的认同。“外市的有些学校,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看上去的确不错,但论师资力量,永康的学校也是不会输的。”朱女士的儿子涛涛今年15岁,由于父母均在外经商,涛涛从幼儿园开始便在外地的一所贵族学校上学,小升初时,父母将他转学到永康市实验学校。
“主要还是考虑到孩子,毕竟老家在永康嘛,早晚要回来的。担心中途转学对孩子不好,我们索性让他早点回来,也可以多接触一下永康的地方文化。”朱女士说。
除了落叶归根的家庭观,如今永康许多家长不再将教育的目的着眼在应试上,而是更注重儿女文化素质、心理人格的培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学生回流。
去年女儿小蓓升初中时,陈女士也是深受择校的困扰。“跑了杭州、金华的好几所学校,反复对比,最后决定把她放在金华五中。”小蓓的学区划分在永康三中,后来,该办的手续办好了,钱也交了。但在开学报到的前一天,陈女士又改变主意了。
“就这么一个孩子,虽然她很独立,但真把她一个人扔在外面读书,我们还是舍不得的。而且这个年纪,许多事正是需要父母在身边引导。”陈女士觉得,家长将孩子送到外市上学,一般都是出于应试的考虑。殊不知让孩子感受更多家庭的温暖,有一个健康、乐观的心理更为重要。
“况且,永康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都比较看重,文艺活动丰富。在完成课业的时候,我女儿完全有空间去提升自己的才艺。”陈女士说。
杨女士的儿子小泽今年14岁,在小泽还不到5岁的时候,杨女士夫妇俩就将他送到“宁波万里”一个全托式的学校。那时候正赶上很多外市的私立学校来永康招生,“全托式”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忙于工作的家长。
该校从全国各地招募优秀教师,打出的广告十分诱人。当时,跟小泽同班的就有4个永康人,学校每两周还有校车专门接送学生。此外,还有来自温州、义乌等其他省内城市的学生,更有来自江苏、山东等不少外省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在外地上学,孩子学得好不好,关键还是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杨女士说。和很多永康人一样,杨女士跟丈夫一直在外经商,在外打拼就是想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可子女的求学经历让她觉得,父母在孩子身上多花点时间,远比一位优秀教师能给孩子的多。学生在外求学,很多时候,家长与老师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孩子就像放养一样。“如果孩子学习不是特别好,老师根本就不会注意你。”杨女士说。由于缺少关注,小泽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最终,杨女士还是将自己的儿子接回永康上学。
当年同去的不少永康籍学生有不少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也陆续把孩子转回本地就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