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2月17日电(韦慧、商意盈)帮空巢老人做家务、给贫困学生捐书捐钱、主动清除小区卫生死角……自“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杭州中小学生中开展以来,学校、家庭、社会总动员,让未成年人走进了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
“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吃什么啊?我们这有牛肉面,片儿川……”“厨师叔叔,辛苦您,片儿川一碗。”在杭州市凤山桥商业街的面馆里,任孜硕等3位来自上城区紫阳街道北落马营社区的小学生服务员正热情地帮客人点餐。连面馆服务员都惊叹,没有人教,这些小孩怎么这么专业和礼貌?
北落马营社区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指导下成立了“阳光天地”社区(农村)青少年俱乐部。任孜硕和队友参加的正是俱乐部组织的“社区DO都城”社会角色体验活动。他们还曾穿着专业的服装扮演过快递员、牛奶配送员、洗衣店伙计等,体会了如何奉献社会。
不仅上城区,截至2011年,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已建成遍布全市的“阳光天地”社区(农村)青少年俱乐部60家,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俱乐部开展了“社区DO都城”“图书漂流馆”“低碳贸易节”等活动,吸引了4万名青少年学生参与。
据了解,“第二课堂”是杭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把手”工程,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目前,全市几乎所有公益性场馆都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免费开放,涵盖文博类、名人纪念馆故居类、革命历史纪念类、文化科普类、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种类型。截至2011年底,该市推出98家“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先后有400余所学校586万人次青少年走进“第二课堂”。2012年,杭州实行市民卡青少年第二课堂电子门票应用工程,第二课堂也开始“实名制”。
除了社会教育,未成年人的学校德育工作、家庭教育工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介绍,学校将师德培训纳入“领雁工程”“名师工程”,保证中小学每周开设2课时思想品德课程,开设乡土文化课程等,学校努力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第一阵地的重任。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社会教育和课堂教育外,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刘中奇被评选为杭州市“美德·阳光少年”,她的母亲钟莉说:“能够获得这个荣誉不是一朝一夕的,平时我们就很注意在小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希望市里、学校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更阳光,更有美德。”
据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小玫介绍,杭州市政府每年都会举办“第二课堂”“公民爱心日”“阳光午餐进校园”等十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事项目,并在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就“第二课堂”这一项目,杭州每年投入至少1000万元。“在丰富的活动中,中小学生学习到了雷锋精神、培养了远大的理想和爱国热情、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汪小玫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